游客
题文

1914年7月28日,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当天,法国大使遵照其政府的指示向俄国外交大臣声明:“在必要的时候,法国完全准备履行它作为一个盟邦的义务。”法俄两国成为“盟邦”是在

A.1882年 B.1892年 C.1904年 D.1907年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的主张是

A.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组建超国家的世界政治联盟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多角度理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

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和马林认为:全体共产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凡是国民革命的工作,都应参加国民党组织进行,即所谓“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 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能够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 B.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C.高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 D.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