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
B.资产阶级革命派 |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能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②反清斗争③西学东渐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
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