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探究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类型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图1中,催化过程③的酶存在于细胞的__________,物质B表示___________,物质C ,物质D ,物质E 。
(2)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 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 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_______(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 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过程。
(4)在25℃下10 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右移40 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90 mm,其中90 mm是指呼吸作用过程中 ,40 mm是指 。这10 min小麦主要进行的呼吸过程是 (序号)
(5)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甲与图乙分别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两种方法。请回答。
(1)甲中的西瓜植株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a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等过程,所用到的试剂有,融合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属于、不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
(3)假定二倍体西瓜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性状分别由R与r基因控制。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Rr,则乙中四倍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为找出更好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员做了相关研究。图甲表示某地排污池下游河道中溶解氧及铵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乙表示对几种生物研究的相关结果。请回答。
生物 |
毒素含量ug/L |
铵盐吸收率 |
有机物去除率 |
硅藻 |
0.1 |
52% |
0 |
蓝藻 |
0.554 |
78% |
0 |
红假单胞光合细菌 |
0 |
87% |
92% |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表乙中红假单胞光合细菌属于。
(2)取水样2L,摇匀后等量分装在黑、白2个瓶中。测得12h内黑瓶氧气下降量为2mg,1d内白瓶氧气增加量为6mg,不计温度影响,则一天内藻类实际产氧量为mg/L。
(3)线虫以藻类为食,鲫鱼以藻类和线虫为食。若去掉线虫,鲫鱼的总能量变化趋势是,其原因是。
(4)9~12天,水中溶氧量快速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表层藻类的遮光作用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阶段产生减少,光合作用急剧下降,最后大量死亡。
(5)据表分析,治理水华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理由是。
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ml3-NP(300u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④(受体)的功能是。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
分毛角蛋白Ⅱ型中间丝(KIFⅡ)基因与绒山羊的羊绒质量密切相关。获得转KIFⅡ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简单流程如图。
(1)过程①中最常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所需要的酶是限制酶和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②中,用________处理将皮肤组织块分散成单个成纤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将成纤维细胞至于5%CO2的气体环境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_。
(3)在过程③中,用_______处理以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在核移植前需要进行________处理。
(4)从重组细胞到早期胚胎过程中所用的胚胎工程技术是_________。在胚胎移植前,通过_______技术可获得较多胚胎。
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从植物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的方法是萃取,所用溶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萃取前,要将胡萝卜进行_________和________。萃取液浓缩前需进行。
(3)萃取时应采用__________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鲜的胡萝卜干燥处理时要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定胡萝卜素粗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