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方木板、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等器材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和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橡皮条的形变量可不相同
B.作分力和合力的图示时,选的标度必须相同
C.拉弹簧测力计时,不能使弹簧测力计超出木板的边界
D.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其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如图,用A、B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D点,使其伸长到E点,现保持A的读数不变,当∠α由图示位置减小时,欲使D点仍在E点位置保持不变,则可用的方法是 。
A.使B的读数变大,β角变大
B.使B的读数变大,β角变小
C.使B的读数变小,β角变小
D.使B的读数变大,β角变大
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 m =1.00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A、B、C 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那么:
(1)纸带的________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
(2)从O点到B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ΔEp=____J,动能增加量ΔEk=___J;(以上两空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上问中,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总是______(填‘大于’或者‘小于’)动能增加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为利用气垫导轨(滑块在该导轨上运动时所受阻力可忽略不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完成以下填空。
实验步骤如下:
(1)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低于1m,将导轨调至水平;
(2)测出挡光条的宽度L和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3)将滑块移至光电门1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释放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已通过光电门2;
(4)读出滑块分别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的挡光时间Δt1和Δt2;
(5)用天平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M,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6)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可以确定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分别为Ek1= 和Ek2= ;
(7)在滑块从光电门1运动到光电门2的过程中,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ΔEp= ;(重力加速度为g)
(8)如果满足关系式 ,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橡皮筋做的功和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用倾斜木板的方法平衡掉小车所受的阻力,为了检验木板的倾角是否达到了平衡掉阻力的效果,下列操作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A.将小车在木板上由静止释放,观察小车是否匀速下滑
B.将小车挂在橡皮筋上,用小车将橡皮筋拉长后由静止释放,观察小车是否匀速下滑
C.将小车连接好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启动打点计时器,用手给小车一个向下的初速度,观察纸带上的点迹分布是否均匀
D.将小车挂好橡皮筋并连接好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用小车将橡皮筋拉长后启动打点计时器,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观察纸带上的点迹分布是否均匀
(2)若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均正确。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图线,即W- v图,如图甲所示,并由此图线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乙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图线,即W- v2图,如图乙所示,并由此也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分析,你的评价是()
A.甲的分析不正确,乙的分析正确
B.甲的分析正确,乙的分析不正确
C.甲和乙的分析都正确
D.甲和乙的分析都不正确
有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在三段绳上分别挂上三组钩码,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回答下列问题:
(1)(多选题)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达到平衡的是:
A.钩码的个数
B.钩码的个数
C.钩码的个数
D.钩码的个数
(2)(多选题)达到平衡后,需要记录的是: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记下各组钩码的个数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单选题)该学生根据测量数据在白纸上画出了图(乙)
所示的五个力,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
A.是
的平衡力
B.、
的合力是
C.、
大小一定相等
D.和
不重合,说明实验失败
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水平木板(包括定滑轮)、小车等器材做“研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下图是某学生做该实验时小车即将释放之前的实验装置图,该图中有4处错误,它们分别是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