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
|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
如果给下面三幅图片配上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合适的应是
| A.抵御外国侵略的清朝官员 |
| B.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人物 |
| C.实业救国的倡议者 |
| D.洋务派的代表 |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消弱 |
|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例行重农抑商 |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 |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一带 |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指土地之神,“稷”是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应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