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想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些“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学而优则仕”。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 据伏尔泰所著《哲学词典》载:1648年,路易十四接见了随耶稣会士赴欧的中国人沈宗福,沈宗福向路易十四献上由在华耶稣会士所译的拉丁文《四库直译》的手稿,后来这就是1687出版的巴黎官刊本《中国哲人孔子,以拉丁文编写的中国人的学说》
——摘编韩琦《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交流》
材料四 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已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出击性的。因为是出击性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请回答:
(1)说明出现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四并联系17、18世纪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西学与中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
发表日期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一九八四年六月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
一九八五年十月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月 |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2年,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
——摘编自王意如《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
材料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世界非遗传承单位,是全国最大的古籍线装书生产基地……雕版线装图书以其高雅的品位和珍贵的版本收藏价值,越来越得到读者的喜爱。广陵古籍刻印社早已成为国内线装书生产的“龙头”,生产的线装书得到“国书”的美誉。
——《扬州晚报》(2011年10月4日)
材料三科学史课程主要包含三方面的知识内容:一是体现学科发展成果的知识;二是体现学科发展进程的知识,其中有与学科发展背景相关联的知识;三是体现学科精神的知识。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情感、态度和意识,就是科学史内容的学科精神。学科发展成果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认识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历史发展实践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只有那些可以表达人类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的精神成果才是永存的。
——摘编自姚锦祥《近代科学史教学重点与策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约瑟提出“四大发明” 的概念,请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扬州注意传承雕版印刷术的现实价值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列举宋元时期能够体现“学科发展成果的知识”。这一时期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今天可以从古代科技发展中传承的“学科精神”有哪些?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