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
| C.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
| 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
| 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
|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
|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
|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
|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下列突出商业诚信的是
|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
| B.战国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
| C.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 |
| D.春秋范蠡“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其从北意大利发展到荷兰,最后到达英国和美国。其中,从荷兰发展到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拓展市场,加快了城市化 |
|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
| C.英国改革议会,完善了民主政治 |
| D.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