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 A.土地改革 | B.实施“一五”计划 | 
| C.“大跃进”运动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
| 农业 | 工业 | |||||
| 总产量 | 粮 | 棉 | 总产量 | 钢 | 铁 | |
| 原计划 | 比上年增长8.5% | 3216亿元 | 22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5.7% | 670万吨 | 2亿吨 | 
| 实际完成 | 比上年增长11% | 3400亿元 | 2400万担 | 比上年增长8.5% | 720万吨 | 2.17亿吨 |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
|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 
| C.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 D.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 年份 | 民国元年 | 民国二年 | 民国三年 | 民国四年 | 
| 数量 | 17 | 37 | 37 | 50 |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下表(表中数据为1863—1912年的企业个数)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的特点,正确的是()
| 上海 | 广东 | 江苏 | 天津 | 江西 | 浙江 | 四川 | 山东 | 湖北 | 河北 | 
| 46 | 101 | 30 | 2 | 5 | 10 | 5 | 3 | 3 | 10 | 
| 山西 | 北京 | 安徽 | 福建 | 广西 | 辽宁 | 内蒙 | 湖南 | 吉林 | 陕西 | 
| 6 | 6 | 9 | 3 | 2 | 4 | 1 | 1 | 3 | 1 | 
A. 投资规模大,资金多B.轻工业发达
 C.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D.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