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C.石器锄耕 | D.铁犁牛耕 |
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