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 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 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
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公布了《江夏临时审判所条例》,它规定:“本所为图司法独立,特提前办理,以为各属之先导”,“本所民事,刑事两庭均用合议制组织”。此条例表明( )
A.三权分立原则被引入到地方政治制度中来 |
B.此时中国已经是民主共和国 |
C.湖北军政府为反动势力所控制 |
D.湖北军政府只进行了司法改革 |
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上述材料认为推行军国民教育( )
A.有利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 |
C.便于形成军人独裁 | D.容易出现特权阶级 |
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 B.法制法规的健全 |
C.出于对议会政治的渴望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
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 |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