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⑶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⑷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在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有何变化?
(6)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汉书》还指出:“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结合史实,比较秦和汉实施的统治政策。其实施效果如何?从中你有什么认识?

从18世纪开始,西方工业文明作为一种强势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等进行大肆入侵和文化融合,这一融合过程就是200多年来全球范围的西方化和殖民化,它使得非西方世界、非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1885年2月,日本政府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就朝鲜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结束之后,双方都向本国方面发表了对对方的评估。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伊藤博文则认为: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来看,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1895年3月,在甲午惨败之后,李鸿章来到马关与伊藤博文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次,两人又有一番对话。伊藤博文说:“十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论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抱歉。”李鸿章回答说:“维时闻贵大臣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感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异。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阅读上述材料,自主命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
注意:
(1)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提供的材料。
(2)尽可能将论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或评论。
(3)观点明确,紧扣论题,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曾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1分)“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大久保利通怎样的经济思想?(2分)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分)
(3)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亚洲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榜样,也有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歧路,不可学习。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请说明另外一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