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位哲人曾说:“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游行中的标语方阵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进行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什么?这一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6分)
(2)图1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图2中的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8分)
(3)图3、图4、图5所体现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7分)
(4)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请你就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各自的主题词。(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材料三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