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下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从材料可见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守仁 |
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
A.抑制过高房价 | B.加强社会控制 | C.保护小农经济 | D.实现大一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