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
| 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 B.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 C.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 D.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
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
|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
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业的发展 | B.西方列强的侵略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说明
| A.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 C.英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②③ | D.①④ |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 B.吸纳民间资本 |
|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 D.发展资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