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姚珠树公传
[清] 张英
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 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
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
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
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
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
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
[注]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取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 |
B.工举子业 工:擅长 |
C.公卿雅重公才望 雅:高雅 |
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 课:考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幼犹能识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D.而年与位皆不称 侣鱼虾而友麋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 |
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 |
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 |
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孩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
答:
(2)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
答:
字词解释
(1)控于地而已矣控:
(2)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
(3)枪榆枋而止枪:
(4)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成立:
(5)不矜名节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法:标准,规范 |
B.卒而反葬应山反:反而,却 |
C.悉散以赒乡里赒:周济 |
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申挺狱讼: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高荔行高:推崇 |
B.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疾:痛恨,不满 |
C.故议者方晋二陆方:正直 |
D.妻妾被服拟王者被:穿着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
B.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
D.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
文言文断句、翻译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
②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限断6处)
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王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3)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臣光曰:“夫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礼义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附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以死继之,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奈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面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
(《资治通鉴·陈记三》)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
C.受禅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实行禅让制的。 |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人臣侍奉国君应一分为二,既顺从国君的优点,又匡正国君的不足。 |
B.借用孔奂之举,强调作为人臣应言听计从,是非分明。 |
C.强调孔奂曲意逢迎,不能尽节的一面,指出孔奂的奸谀狡诈。 |
D.启示后世君主,治国时应注意从孔奂的不能从一而终吸取经验教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2)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
崇祯初,屡迁四川副总兵,与侯良柱共斩安邦彦。京师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共复遵、永四城。加署都督佥事,世荫千户。寻擢总兵官,镇守遵化。战喜峰口及洪山,并有功,进秩为真。五年春,叛将乱登、莱,王洪等无功。玘自请行,命为援剿总兵官,与洪及刘国柱御贼沙河,战相当。已而遁走,贼乘之,大败。寻与诸将金国奇等复登、莱二城,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选自《明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檄:檄文 |
B.良玉适至适 :恰好 |
C.贼营西营:扎营 |
D.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闻:使……闻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
B.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
C.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
D.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良玉少时多舛,成年后显贵。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被叔父养育大。后被封为宁南伯,父子世代得以把守武昌。 |
B.左良玉受人提携,能善待部下。他因侯恂的推荐而做官,尤其是削职回乡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他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
C.左良玉骁勇善战,每战都建功。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以副将身份率军战于松山、杏山,功劳评定排第一。在郧西与陈洪范也大败敌军。 |
D.左良玉尽忠报国,且很有智谋。他为朝廷尽心尽职,常年在外征战,京师沦陷后仍忠心不改。张献忠假装投降时是良玉识破了他的诡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
译文:
(2)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