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
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仍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字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九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其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 其书法源学于王羲之《十七贴》,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功。学戏其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国剧学会”。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泊,在他人眼中,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常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地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力量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拥有偌大家业,但其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常随便,有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狂狷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国外。张伯驹对此深为痛惜,所以为了收集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四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贴》;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当时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细心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一生,浓缩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苦心学戏,后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学会”,最终在京剧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
C.民国时为防止国宝流失,张伯驹债台高筑、生命堪虞之时仍坚守收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张伯驹作为“一代名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作者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为“大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一代名士张伯驹”的人生经历,从“出身”“趣味”“品格”“机遇”中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闸门
(1)
聂小汶走进那间办公室时,神情有些恍惚。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回国之后,这大半年来,她不断在找工作、面试之中兜兜转转。不断在被拒绝,重新填写履历表、应征之间摆摆荡荡。犹如被隔绝在栏栅外的迷失的羔羊一般,寒冷、饥饿、无助,委实使她心力交瘁。并非纯粹的经济不景气,并非她资格有问题。她有大学文凭,精通中英文,有辅导员的资格,甚至有张神学院文凭,又如何?她不断退而求其次,从应征广播导播、到教会同工、到基金会的秘书、到福音出版社的编辑,到商展会的协调员,碰壁就是碰壁!
这是今年来第7份应征的工作了吧?
难怪她紧张,她精神恍惚…再一次失败,她准崩溃了!
“聂小汶,你可以进去了。”秘书呼唤她的名字,她打起精神,踏进那间办公室。
她面对的是一个超年轻的CEO,叫作ALEX,他劈头第一问题是:
“根据你提供了履历,你曾经在感化院做过辅导员?”
“是的…”
ALEX皱眉,把身子微微靠向椅背。他看来是那种精明干练,胸有成竹,凡事都逃不过他的锐利的目光。这种领导者,可能有不平凡的经历,可能是奖学金得主,可能毕业于国外的名牌大学。不管有多少可能,肯定一点的是,你绝对别想欺骗他。
“那么,关于Boy’s Home集体逃跑事件…”
又来了!她的精神又蹦紧了!总要面对的!是吗?逃避不了的,是吗?就像烙印般的印记,对吗?几乎每一次面试,她都栽在这个问题上。少年集体逃跑事件,逃跑事件!谁应该为打开闸门负责?谁的疏忽?…
聂小汶的眼眶一下子盈满了泪水。
(2)
为什么?为什么你会打开闸门?而没有锁上,是故意的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那些都是打架、混流氓、偷窃的坏孩子啊!你放走他们,没想到后果吗?没想到这是多么糟糕的事吗?本来,他们在Boy’s Home被改造,被管制与再教育,还有机会改过自新,重返社会。但你这样…这样轻率地放走他们,他们就会回到阴暗的后巷,继续打架、偷窃、吸毒,重新再犯罪,重新再堕落。你为什么打开闸门放他们走?为什么?
--羊,你见过羊吗?被困在羊栏里的羊。
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什么,我想说什么?你体会不到吗?你真的体会不到吗?他们是人啊!我再说,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被锁困在窗口有铁支的房间里。每天运动、上课、吃饭、上厕所,剩余的时间都被关在犹如牢房的有铁栅的房间里。他们需要自由,需要被释放,而不是凶神恶煞的管理员。他们是一群有灵性,有领悟力的孩子。十三岁到十五岁,那么小的孩子啊!如果你是他们的父母,你会怎么想?我能怎样?当然,我承认,我犯了错,我不该打开闸门的,我打开闸门,他们便窜进社会的各个角落,难保他们不会再遇见犯罪的诱引。他们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你要为这错误,负起责任!
为什么只要我负责?这个社会不用负责吗?
社会归社会,你归你…
(3)
小汶瞪着年轻的CEO。他准会和许多的主导面试的主管一样,杀出同样的话吧?--你要为这错误负起责任,对不起,我们不能聘请你。
但是,年轻的CEO没有这么说,他静静端详着小汶半响。
“后来怎样?”
“什么后来怎样?”
“喔,我是指那些从感化院逃跑出来的孩子?”
“我不知道…我没有找过他们,他们也没有联络我。但隔了些时候,我依稀…从报章新闻看到的,×××又去混社会,干贩毒的勾当,结果被逮捕。×××杀了人……我时常在想,他们如果继续留在感化院,命运会否不同?”
“我还想知道,那次的事,有没有影响你的人生?”
“当然有…”小汶眼眶又红了。半年来,应征工作,竟然处处碰壁。
“你认得我吗?MISS NIE。”
“你是…”
年轻的CEO终于承认,他就是逃跑者其中之一。
聂小汶难以置信地瞪着ALEX。
“你…你真的就是Boy’s Home的逃跑者之一?”
“是的,15年前的事了,难怪你认不出我了。”
小汶恢复了恍惚,努力把紊乱的思绪整理出来。是真的吗?她只记得在作辅导时,有个高高瘦瘦的少年,老爱问她许多问题。
ALEX微笑着:“喏,老爱问问题的那个!”
“啊,我想起来了…”
小汶的记忆慢慢涌回来了,像溪水潺潺而流。是的,ALEX,他的中文名是刘志强。他很早就学会抽烟、赌博,后来也跟着一班少年流氓贩卖非法光碟。15岁那年,他书包里被搜出有毒品,被关入Boy’s Home!他后来发奋读书,顺利毕业;并得到奖学金,出国留学,然后回来开公司。当初,没有打开闸门,他的命运可能改写,谁知道呢?根据他所知,那些从小汶打开的闸门逃跑出来的少年,际遇都不同。××做了牧师,××在癌症基金会作总干事--你没有错啊,你打开闸门,让很多生命得到重生。
小汶流泪了感觉身上的捆绑消失了,完全被释放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试时Alex直接就问聂小汶是否在感化院工作过,因为他知道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打开感化院闸门的辅导员聂小汶。
B“犹如被隔绝在栏栅外的迷失的羔羊一般”一句说明十五年来聂小汶因感化院事件一直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这让她心力交瘁。
C聂小汶放走感化院那些少年后,虽然没有找过他们,也没有和他们联络,但她关注着报章新闻,仍然在为那些少年的成长担忧。
D文章最后写到聂小汶感觉到“身上的捆绑消失了”,是因为她知道Alex一定会录取她,她应征终将成功。
E这篇小说场景集中,以对话形式展开矛盾冲突,而且情节具有巧合性,这些特点与喜剧的表现手法极为相近。
小说的第二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聂小汶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于聂小汶来说,你认为她是否应该打开闸门?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叶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
(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
答:
“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
答:
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诗人用一个“”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
在①、 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疏疏朗朗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④空灵洁白

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③没
D.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绕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
C.“有自南,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拟人手法。
D.“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禾苗饱含新的生机。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

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