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劳资矛盾的激化 | B.城乡差别的扩大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A.工业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 |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1961年3月,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第40条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此项规定
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B.承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
C.扭转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 D.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