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31年9月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1月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11月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8年3月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
德国攻占丹麦、挪威
1940年5月
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
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
德军空袭英国,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0年9月
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6月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8月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1月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
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943年5月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年7月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中、美、英);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根据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42年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前、后战争态势不同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漕运实行河海兼运,明成祖时浚治运河后,决定罢海运、陆运而专营河运。永乐十三年,明政府开始实行“支运法”。“支运”是由纳粮民户自备船只,输送到各指点地点的粮仓,再由各卫所官军分段接力,依次运送到北京。明宣宗时又改行“兑运法”,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各府州及山东、河南诸处百姓,只要在附近水次(码头)将税粮兑与漕军,另加耗米若干,然后由漕军负责运输和缴纳进仓。“成化七年,乃有改兑之议”,这就是所谓“长运法”。“长运法”实质上就是进一步减少民运,将应天、苏、松等府原民运瓜、淮二处的漕粮,改由江北运军过江兑运,百姓将粮米兑军时,另加过江脚米一斗。经过改革,大部分漕粮运输基本上已经专业化。纳粮区的农民从繁重的漕粮运输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加农田生产时间;漕粮由熟悉运河的漕军就近兑运,这样也就避免了因漕船驾空赴兑所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了漕运的经济效益。随着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明政府亦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摘编自成刚《明代漕运管理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