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 |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
|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
|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
|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音yì,治理)□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 B.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
|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
|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
|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
|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分封制 | D.王位世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