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实验准备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钠能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一种工业上制玻璃的原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CO2能与碳酸钠水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设计方案
①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②老师指出,应在M点前增加下列 装置(如图2),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过程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K1、K2关闭;
②向装置中分别加入所需药品,写出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实验时,先打开 (填K1或K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一段时间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处.
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3)实验分析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
。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发生反应,原因是 .
(4)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应进一步证明CO2与Na2O2反应生成新物质.他补充的实验是:取Ⅲ中反应后所得固体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丁同学认为:丙同学实验时应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否则不能证明CO2与Na2O2反应,其理由是 .
农谚“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是:雷电时雨水里含有微量硝酸。硝酸的形成过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单质X是一种常见气体,其化学式是 。
(2)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反应③在常温下即可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为了提高氮原子的利用率,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5)在实验室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制取NO:4□+5O2 4NO+6H2O,“□”中物质的化学式为 ,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
某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利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铵固体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填“大”或“小”)。

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Cl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实验①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
(3)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填选项序号)。
a.40% b.37.5% c.28.6%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生活经验及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它们所属的类别是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大米、面粉等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
(2)桔子、柠檬等水果中含有酸,吃起来越酸的水果其果汁的pH越 (填“大”或“小”)。
(3)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高温下不稳定。它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①根据信息可知,维生素C溶液显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在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填选项序号)。
a.食盐 b.苛性钠 c.硫酸镁
③为较好吸收利用维生素C,食用黄瓜时宜 (填“凉拌”或“煮熟”)。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必备工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4个甲烷分子可表示为 。
(2)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 ;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 ;金属镁与氯气作用生成氯化镁,氯化镁的化学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