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
生活中的现象 |
解释 |
A |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 |
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 |
B |
夏天的高压铝线比冬天长 |
夏天温度高,铝原子间隔变大了 |
C |
向汤中加入少量的NaCl整锅汤变咸 |
NaCl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D |
刑侦人员牵着警犬寻找罪犯下落 |
分子不断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加入块状固体 |
B. |
蒸发 |
C. |
检查装置气密性 |
D. |
加热固体制氧气 |
下列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 |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B. | 用碘水鉴别淀粉和葡萄糖 |
C. | 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 |
D. | 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棉布和丝绸 |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消耗 ,生成固态的 |
B. |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
C. |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
D. | 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 和稀有气体 |
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 | B.氧气的浓度 | C.燃烧区的温度 | D.铁的颜色 |
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
B. | 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
C. | 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
D. | 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