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丰子恺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丐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2008年10月27日《现代教育导报》有删改)
1.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先从自己做小学生时画图.音乐不被重视写起,为什么?
2.请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的?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作答。
4.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无处安放的花瓶
符浩勇
(1)在油库站加满油,他轻踩油门踏板,越野车驶上了319国道。
  (2)离开小镇,他心里就一直剧烈地跳动,时而又掠过一缕快意。他终于下意识干了那件事,可以让鲁南那小子也尝尝失落的味道。
  (3)他抬手看表,时间定格在11点31分。不过,他设定的是12点整,还有29分。
  (4)一切都像事先预想的那样,几乎没有任何意外。他始终没有流露出对鲁南半点怨愤,而且还取得他心仪的林娜满怀感激。
  (5)今天路上的车并不多。偶尔有一辆从对面远远驰来,刚一擦肩而过,瞬间又远远消失在后头。
  (6)其实,他曾不止一次对自己说,算了吧,没必要那样,既然他喜欢林娜,就不该与她喜欢的人过不去。他是一家投资公司老总,响应定向扶贫来到草原牧场的。林娜是牧区技术员,她长得并不出众,他不知道是怎样喜欢上她的,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他离异后对任何女人所未有的。她似乎有石膏洁白的神圣。他善于掩藏内心活动,有一天林娜告诉他,等到牧区实验室落成了,她就会与鲁南确定关系时,他心里几乎空落落沉下去了,但他还是言不由衷祝福她。
  (7)今天就是草原牧区实验室落成典礼。三个小时前,从他城里驱车赶来,典礼已经结束。当他挤开庆贺的牧民走进刚安装完毕的实验室时,林娜还惊喜地喊:“真没想到,你能来……”鲁南竟愣站着,一时无语。
  (8)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9)“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10)前方行车道上,一辆大型集装箱运输车缓慢地爬行着,挡住了他的前路,就像鲁南当初的出现阻挡他追求的进程。他急忙减慢车速,扭动左转向灯,谨慎地超过去。
  (11)鲁南是支边来到草原牧场的。他在大学读的是草原植被管理,一直潜心研究一种化学催化剂。按他的话说,一旦成功,对草原牧区的植被繁殖不可估量。实验室是林娜恳请他投资给鲁南建造的。没想到,鲁南用什么办法掳走了林娜的一颗心。每每想起,他就很后悔;有多少回,以至于他想,只要实验室没建成功或是科研没有成果,林娜似乎还会回到他的身边。他终于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设计,但他提醒自己把握好分寸,不能伤及人的性命,他爱林娜,他不能让她背负痛苦……
  (12)他驱车穿过一个涵洞,拐上了高速公路,再次抬手看表,离那一刻,还有6分23秒!
  (13)他为自己的精明感到惬意,尽管毁掉了那个林娜喜欢的花瓶,但那实在是极好的掩护,谁会想到炸药封藏在那里,况且实验室工作台上还堆放不少危险化学物品,还有汽油……即使引爆,也在情理当中。谁也不会怀疑到是作为投资者的他干的。他深信,一旦实验室毁了,要重建的话,林娜一定还会找他,那么他或许就有了重新追求的机会……
  (14)刚才离开实验室时,他开车送他俩回到小镇,他们挽留他用餐,他谢绝了。现在他忽然觉得有点饿了,而他俩在哪里呢?
  (15)“叽叽,叽叽……”手机响了,是林娜拨来的,他减慢车速,接听:“你好!……”
  (16)“谢谢你的鲜花,你的祝福!”林娜的语音充满柔情,不由让他有几分歉意。
  (17)“你能来,我很感动,其实,我知道你喜欢我,而我也……但我不能,如果那样,人们会认为我爱的不是你,而是盯上了你的钱……”她的真诚让他顿生负疚。
  (18)他不由再次瞟眼看表,指针指向11点58分42秒。
  (19)他的心悬了起来,恨不得飞车回去带走她。
  (20)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继续说:“你的心意,还有鲜花,我们都收下了,但那只花瓶,太贵重了,我们无处安放,刚才在小镇下车时,我将花瓶搁在你车的后座下,你路上小心,别……喂,喂,怎么没声音了……”
  (21)………(《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
1.文章从总体上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说说下面句子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那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1)他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怎么啦?建成实验室就忘了老朋友……”接着,他双手捧出一只精致的蓝瓷花瓶,瓶里插着一束艳丽的黄玫瑰,然后,小心放置到一张摆满化学试剂的工作台上。
  (2)“哦,谢谢,这……太贵重了。”林娜盯着花瓶惊叹,她知道花瓶的价值,在城里,她亲眼见到他花了伍仟元买下的。她没想到,他买下来是送给她的。
3.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分析。
4.文章结尾很是精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①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②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③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④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⑤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⑥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⑦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⑧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⑨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⑩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
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4.开头1-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5.请分析第6段在文章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5主观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
要答好这类题,先要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还要熟知段落在不同位置可能会有那些作用,记忆并理解一些常用术语;过渡和照应.铺垫张本.烘托渲染.对比反衬.点题.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总结上文等。
注意本段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譬如“现在,它还那样地”以前是这样而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很明显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第八段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7.解释下面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8.文章最后交代了“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这样结尾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向往平民
郭翠华
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作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让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⑦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样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1.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2.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效果。
3.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作者写故都,却写到了"都市闲人",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他们朴实得像故都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悲凉"的味道。
B.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特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故都情思。
C.他们更容易亲近,更能表现作者的"平民意识"。
D.在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文章是写景散文,却在6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单纯写景不能体现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韵味。
B.作者是散文家,插入对诗文的议论更能体现出"文化味"。
C.纵横议论,显现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写作思路。
D.写景之后的议论往往是卒章显志,升华文章的写作主旨。

作者用"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的目的是()

A.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B.用南国之秋的温婉衬托北国之秋的豪放。
 
C.在对比中,展示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色。 D.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