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
|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
|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
|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 B.“大跃进”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的是
| A.土地改革 |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
| C.三大改造 |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D.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
“见物即购,尽量将金圆券花去,深恐一夜之间币值大贬致受损失”“物资紧张,人心恐慌。”上述现象应出现在
| A.北伐战争期间 | B.抗日战争期间 |
| C.解放战争期间 | D.清朝晚期 |
中国近代一位民族实业家认为“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推其原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无破产法则无法维信用。”题中的观点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压迫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