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即位后,令诸王出为刺史,诏曰:“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宗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此举意在(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提高对地方的监察效率 |
| C.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 | D.削弱王公贵族的实力 |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III”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
| C.全面实施经济调整 |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
1912年5月,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杀》的文章中写到:“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捕此人。据此可以推断
| 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 |
| B.辛亥革命后,大众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 C.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 |
| D.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
|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
|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 B.制瓷业开始兴起 |
|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