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下图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该作品
A.追求布局严整 | B.富于色彩美感 |
C.受印象派影响 | D.注重诗情画意 |
麦迪逊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
B.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
C.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
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
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 B.虚位元首 | C.责任内阁制 | D.议会权力至上 |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 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
B.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
D.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
古罗马流行的观念: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罗马皇帝曾有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这表明()
A.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 |
B.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人民利益 |
C.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 |
D.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 |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