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后面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 “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 “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 “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
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年,赵九章针对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C.G.Rossby等首先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1957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1959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一一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60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D.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E.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死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合这个格色的雅号一一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一一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
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但今日兴致高,竞答应了。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一一”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
B.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
D.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
E.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一一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
C.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
D.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情绪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
C.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
D.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并不严格区分二者。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
B.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
C.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好狗凯西
[美]安吉尔·乔治娅
卡萝·贝尔德住在美国佐治亚州的道尔顿,她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凯西。在邻居们眼里,这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非同寻常,尽管它是一条好狗,但总爱招惹麻烦。
凯西经常从卡萝家的后门偷偷溜出来,独自在街上溜达。绝大多数人都对它敬而远之,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因为从远处看,凯西和狼长得一模一样。
凯西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卡萝经常接到邻居们铺天盖地的抱怨:“你家的凯西又跑出来了,把我们家狗食一扫而光!”“你们家凯西把我们家的垃圾翻了个底朝天!”
正因为经常听到抱怨,所以有一天,当住在三个街区以外的一位男士突然找上门来,询问卡萝她那条狗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她不知道这回凯西又在外面闯了什么祸。
“我们家房子侧面有一个很小的活动玻璃门,到了夏天,这个玻璃门一般总是开着的,”这位街坊开始讲述事情经过,“近一段时间以来,你家那条狗每天都从街上溜达过来,然后直接从这扇小玻璃门里来到我们家里。”
讨厌的凯西竟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卡萝心里想。“实在对不起,”她赶紧对来人赔笑脸,“我不知道我们家的凯西为什么这样淘气,这都是我们的错。以后我们会把它看紧一点。不过说实话,我们家凯西从不伤人……”
“不,不,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街坊立马打断了她,“我是专程前来向你表示感谢的。”卡萝脸上露出了大惑不解的神情,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在她面前讲过凯西的好话,邻居们总是前来兴师问罪。
这位街坊告诉卡萝,他和妻子与年迈的老父亲住在一起,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照看老人,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整天都坐在卧室电视机前的安乐椅上,动不动就狂躁不安。为了照看老人,夫妻俩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处在紧张的压力之下,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我们连两个小时的完整时间都抽不出来,没有办法让自己彻底放松。”这位男士向卡萝诉苦。“然而有一天,你家的凯西出现了。它慢吞吞地从那扇小门里钻进来,直接来到我父亲面前,趴在他身边,就好像是一次早就计划好了的专程拜访!”说到这里,这位街坊的声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说他父亲看到凯西以后,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和蔼神情,接着他就开始和凯西亲近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轻轻抚摸着它,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在凯西的陪伴下,老人竟然进入了梦乡。
“我父亲整整睡了两个小时!这些年来,我们第一次终于有这么长时间,在大白天里,就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一下。”他十分感叹地说。
他说第二天凯西又来了,而且从此以后每天都来,好像和老人有约一样。凯西每次来了以后,就在老人的椅子旁边趴下来,与老人亲近,然后老人就安然入睡。
“对我和妻子而言,凯西就好像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街坊最后告诉卡萝,“这就是我今天来这儿的目的。凯西在家吗?”
“在家。”说着,卡萝大声地呼唤着凯西。不一会儿,这只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就一路小跑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街坊走过去,轻轻地拍拍它的头,对它说:“你肯定早就知道了,是吧?所以这几天你一直没来。”
“它知道了什么?”卡萝问街坊。
“凯西最后一次光临我们家的那天晚上,我父亲在睡梦中安详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凯西肯定知道,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凯西是一只硕大、健壮的爱斯基摩犬,它不仅长得像狼,动作也像狼,甚至还保留着狼的习性,因而人们大都对它敬而远之。 |
B.久病床前无孝子。尽管街坊夫妇对待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父亲细心照料,但身心疲惫之时还是不无怨言,幸好凯西前去帮忙,老人这才安然入睡。 |
C.凯西是一条好狗,它早就计划到三个街区以外的街坊家去看望痴呆老人,亲近老人,陪伴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
D.卡萝·贝尔德擅长豢养宠物,她所养的爱斯基摩犬凯西面恶心善,在她悉心调教下悄然完成一个神圣使命,使得街坊感激不已,专程前来道谢。 |
E.小说充分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好狗凯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是那样的调皮,却又是如此地通人性,让人倍感温馨。小说开头说凯西“总爱招惹麻烦”。请问它惹了什么麻烦?这样写有何作用?
下面各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说说其表达效果。
⑴卡萝心里紧张得要命。
⑵凯西温顺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伸出舌头舔舔老人的掌心。小说的标题为“好狗凯西”,可否改为“使命”?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拒绝浅薄需要“阅后即焚”
熊 建
⑴“阅后即焚”(Snapchat)是一款在国外很火的互联网应用软件,最主要的特点是,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时间,比如7秒,时间一到自动销毁。
⑵有分析认为,其受到热捧是因为在分享私密信息方面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示好玩有趣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别再深陷无聊浅薄的信息碎片中,要善于扬弃,该学习的学习,该忽略的忽略,分清主次轻重,适时“阅后即焚”,这样才能“出网络而不染”,提升自己。
⑶今天这个歌手离婚了、明天那个富豪娶新欢了、郭美美又炫富了、干露露又暴露了……得益于互联网的分享,看看我们的文化供给市场,多么的炫彩斑斓,穷尽一生也阅不尽这人世繁华。但如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其中,无异于老鼠掉进米缸,看似进入极乐世界,其实不过是一场太虚幻境,醒来也已误了百年身。
⑷人的文化需求总是参差不齐,而在市场经济的操布下,满足需求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低俗的需求也常会有充足的供给。
⑸具体来说,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文化传播、知识获取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但是,海量的信息,意味着泥沙俱下,如果不加甄别,就等于没用。超链接的广泛运用,让人们很多时候的网上冲浪,变成等待戈多,出发了很远,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⑹这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我们学习的能动性在丧失。智能设备的普及不等于接受水平的提升。
⑺老子提醒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供给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但一味追求享受,让老子说,给个人带来的后果就是眼瞎、耳聋、口味败、心发疯、做坏事。
⑻而快速、海量传播造成的更为深远的社会危害已经露头——思想泡沫逐渐泛滥。你看吧,华而不实的文章、哗众取宠的论断、盲人摸象的描述、口水横飞的骂战……各种“主义”、“思想”、“理论”、“观点”满天飞。这些思想泡沫看似深刻,实则浅薄,扼杀了新思想的产生,凝为一股盘桓在思想市场的雾霾。
⑼是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因此,如何打造一个原创思想的培养皿,关系到人文传统的延续和国民精神的构建。否则,迷失在数据的大潮,个人将失去学习的方向,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将失去思想的厚度,社会风气会被浮躁笼罩。必须明确,一地鸡毛堆不起文化强国,软实力得有“硬通货”撑腰。
⑽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庞杂信息持扬弃态度的“阅后即焚”,无异于灵吉菩萨的定风丹,能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飓风中,保持清醒、敏锐的头脑。
⑾其实,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思路正走向“阅后即焚”:摈弃过去一味追求高大全的经济规模,转而追求质量效益的提升。把视野放长就能看到,我们的前辈也曾“阅后即焚”。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庄子发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叹。所以,先贤创建了目录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⑿总之,给文化市场来一场治污行为,让思想市场“质本洁来还洁去”,必须拒绝信息大潮带来的浅薄,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具备“阅后即焚”的勇气和能力。下列关于互联网信息泛滥带来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供给市场空前繁荣,海量的信息炫彩斑斓,人们穷其一生也阅不尽这人世繁华。 |
B.超链接的广泛运用,让人们头晕目眩,网上冲浪变成盲目等待,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
C.迷失在数据的大潮,个人将失去学习的方向,学习的能动性也会日渐丧失。 |
D.思想泡沫逐渐泛滥,看似深刻实则浅薄,长此以往,将扼杀新思想的产生,使我们的文化生活失去思想厚度。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都会得到充足的供给,面对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阅后即焚”软件便应运而生。 |
B.在大数据的时代,文化传播、知识获取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碎片化知识将取代纸质阅读和学校教育。 |
C.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飓风中,保持清醒敏锐的头脑,努力提升自己,就必须对庞杂信息持扬弃态度,即“阅后即焚”。 |
D.拒绝信息大潮带来的浅薄,有利于净化文化市场,廓清思想雾霾,延续人文传统,构建国民精神。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圣先贤创建目录之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是对浩瀚知识的扬弃行为。 |
B.我国正在摈弃过去一味追求高大全的经济规模,转而追求质量效益的提升,这是中国发展思路上“阅后即焚”的表现。 |
C.老子认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供给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但一味追求享受,则会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
D.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阅后即焚”的勇气和能力,才能不再深陷无聊浅薄的信息碎片之中,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