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材料二 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制约就业 的因素 |
具体表现 |
观念因素 |
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 |
区域因素 |
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 |
能力因素 |
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
信息因素 |
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
结合材料一、二,请从党和政府及大学生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0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的重大事业。
材料一
注:1、我国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绥济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按照每100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来算,中国仅是日本的7%、美国的11%
材料二 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6%和3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劳动力资源状况。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
(3)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说明政府怎样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6分)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的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侧重鼓励出口的政策,以积累外汇储备。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影响就会较大。
材料二:稳定而不断扩张的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一国经济持久增长的可靠力量。
注:收入=消费+储蓄
材料三: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增长,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调整明年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材料一体现了唯物论什么道理?材料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哪些道理?
(2)根据材料二,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如何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可靠力量。
(3)分析国务院“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生活道理。
2010年7月27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凯恩股份关联交易内幕,遭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所涉嫌罪名是“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罪”。遂昌县警方对媒体报道的经济犯罪线索不立案调查,却对媒体记者进行刑事追诉,这一舍本逐末的事实被曝光后,遭到高达97 9,6的网上舆论谴责。
经过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与丽水市公安局调查核实后认定:遂昌县公安局目前对仇子明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采取刑事拘留的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责令遂昌县公安局立即撤销对仇子明的刑事拘留决定,并向记者本人赔礼道歉。同时,丽水市公安局将对该案件办理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查明情况后依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市公司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形象?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低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