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
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
下图中的两地至今仍保留着近代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
B.努力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
D.充分享受西方物质文明成果 |
一位老人回忆说,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一些店铺,只要挂起“美孚火水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此事本质反映了
A.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敲诈勒索 | B.为了自保,小店铺都挂起洋代办招牌 |
C.列强势力在中国较为强大 | D.小店铺迷信贴门神 |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
A.限制民族资本 |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 C.保护民族资本 | D.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此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抬头的机遇短暂,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 |
B.土法开采金属矿,是南方金属矿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
C.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 |
D.北方的煤矿,在一战后有的仍能坚持发展 |
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又说:“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李鸿章在此说的“奇局”、“大变局”,其实质应该是指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 B.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
C.太平天国运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形势 | D.英法等国攻打中国的坚船利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