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
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
|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
下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
|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
|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
|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
|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
|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 B.墨家的“兼爱”思想 |
|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