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一文中认为:“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 B.行省制 |
C.封建帝制 | D.科举制 |
有人曾评价某位苏联领导人“在他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他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最终随着他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这位领导人执政时期的改革
A.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
D.直接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上演。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柏林墙的修建
A.标志德国开始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
B.表明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
C.反映苏联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
D.是当时国际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产物 |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
B.苏联的经济体制比美国更为优越 |
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
D.“新经济”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有些人成为彻底的无神论者……痛斥宗教是教士和政治家的工具。另外一些人成为不可知论者……多数人是自然神论者……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其中的“哲人”是指
A.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 | B.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
C.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家 | D.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