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2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1分﹚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2分﹚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结果怎样?﹙2分﹚
(15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形态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日本“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在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中“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配置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图)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
材料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一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
材料四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至少答出三个要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材料三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全球化的起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碰撞冲突、相互影响渗透乃至交融互动的历史大幕由此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舞台上拉开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历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扬开始出现。
② 。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仝球,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珠化的方向发展。
⑤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材料二: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和政治科学罗西瑙教授认为从工业主义向后工业主义秩序的转变正在改变全球人类的状况。因此他证明人类已经脱离国际政治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占据着世界舞台——而后国家政治学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时代民族国家必须于国际组织,跨国合作和跨国运动共享世界舞台。国家因此不再是世界事务的主要单元。
材料三:
(1)请按材料一所提供的例式,补充完整经济全球化的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期,在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甘地与孙中山所作出的回应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哪些史实可以用于证明于这一论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有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
材料三: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自由民主的中国”做了哪些重大的努力?
(附加题 10分)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引起了社会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市场是通过哪些方式建立起来的?
(2)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