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
对下列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 |
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
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
D.“二五”时期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 |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盼奇怪现象,这被称为“英国病”。为治疗上述病症,英国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强化国家干预 | B.强化国家计划指导 |
C.发展知识经济 | D.减少国家福利开支 |
“我们生产的某些农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消费能力。国际市场疲软使得外销也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再生产那么多东西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话应为下面何者所言
A.列宁 | B.罗斯福 |
C.邓小平 | D.斯大林 |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 B.西方的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 |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
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