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16分。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达简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也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为此,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府学金秋”、运动会、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要求各年级各班级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学校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还促进了同学们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2)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学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请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材料四200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7)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
材料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8)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进行分析。(9分)
材料二:个人的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换一部手机,大自然就得付出100吨材料和能源的代价,坐飞机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900升水……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人类消费的过错,消费者是祸首也是受害者。
材料三:浙江衢州市已建成该省最大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浙江恒鑫电力有限公司,电厂每年燃烧19万多吨农作物废弃物,折合标煤8.27万吨,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35万吨。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产业培育。衢州的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整合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低碳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目前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其能耗低,污染少,技术路径先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结合材料二、三,请你从经济常识角度为消费者、企业、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15分)
材料四:我国2009年11月26日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3)结合材料四,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相统一的。
材料一:2010年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无论是4695元/平方米的均价,还是全年房价涨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的涨幅,都创出了历史新高。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GDP的50%来自房地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出卖土地,土地价格猛增,增加了住房成本;中高收入者加大房地产投资,中低收入者受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也纷纷买房,导致房价上涨。
2010年3月5日上午9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住房问题时提出四项措施: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住房涨价的原因,从资源配置基本手段角度分析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要求。
材料二: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屋拆迁应运而生,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暴力拆迁,极端对抗……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2010年1月30日,国务院公布“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新拆迁条例”在许多方面有所调整:
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 |
旧拆迁条例 |
|
名称变化 |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
部分内容 变化 |
强制拆迁 |
强行拆迁 |
为公共利益方可拆迁 |
没有界定公共利益拆迁 |
|
明确![]() |
没有具体规定补偿程序 |
|
明确禁止暴力征收,禁止断水、断电、断气 |
没有禁止暴力征收 |
注: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在拆迁问题上如何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同频共振”?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艺术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各种演出团体不断跨越天山,走向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使以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也正因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才显得雍容磊落、气象万千。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运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网络和手机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黄色流毒,或者发布他人隐私、虚假信息等不良文化现象,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党中央强调要为青少年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为次某校发出了中学生文明上网倡议书。
(1)指出材料中违背的网络伦理原则。
(2)运用公民道德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应怎样文明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