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选做一题)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
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笑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我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选自《红楼梦》第五回)
(1)“神仙姐姐”是谁?贾宝玉因何梦遇神仙姐姐?她带宝玉赏玩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周瑞家的听说,会齐了那几个媳妇,先到迎春房里,回迎春道:“太太们说了,司棋大了,近日他娘求了太太,太太已赏了他,叫他自己配人。今日叫他出去,另挑好的与姑娘使。”说着,便命司棋打点走路。迎春听了,含泪似有不舍之意,因前夜里,别的丫鬟悄悄的说了原故,虽数年之情难舍,但事关风化,亦无可如何了。……迎春含泪道:“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你,岂不连我也完了?你瞧入画,也是几年的人,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来这园里几个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人去罢。”
(选自《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2)司棋、入画为何被赶出大观园?
简答题
(1)《三国演义》是策略谋略的教科书,奇谋妙计层出不穷,请举出使用美人计的一则实例,并说明其策划、实行、目的及结果。
(2)简述曹操杀吕伯奢的经过。
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郭沫若创作的《凤凰涅槃》,“涅槃”本指佛教徒修炼到功德圆满的境界,郭沫若以此象征了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
B.巴金的《家》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它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了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其中写了一个幼稚而大胆的旧礼教的叛徒——觉慧。 |
C.《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
D.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赞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行为上多么像—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E.《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与:从,跟。⑤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⑧由:同“犹”,好像,如同。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
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
3.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5分)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想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这段文字描写人物怎样的心理?要表达怎样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