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求会意”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示己志”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来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饮酒,而“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
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1段的论证思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节选)
辐射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它利用各种射线(如X射线、中子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培育而成新的优良品种。经过这样的技术种植,一个青椒重量可以达到500克,玉米能够结出7个棒,黄瓜可以长到半米高,而美丽的花卉也都神话般地发生变异,“串红”本是一串串地开花,在这里可以满株开花,如同一座小塔。“万寿菊”本是单层的四瓣花,这里开出的花却变成了多层的六瓣花。“矮牵牛”也会由原本开红色的小花,变成花朵增大,而且一株可以开出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具有很高能量和极强穿透力的射线,在照射种子之后,可以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断裂,使它的位置、结构和基因分子发生变化。而农作物的各种特性都是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的,所以,射线照射使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会导致生物体的特性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射线还可以引起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
利用辐射育种,可以使农作物变异率比自然变异高出几百倍以至上千倍,而且产生的变异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能够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新的品种。例如,用射线照射过的蓖麻,生长期可以由原来的270天缩短到120天,形成生长期短的新品种。辐射育种能够改变农作物品种单一的不良性,克服原有品种的缺点,还可以使发生的变异特性很快稳定下来,大大缩短育种过程。此外,辐射育种操作简便,只要把种子或植株放在射线源附近照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人们除了利用地面上可以产生射线的装置对种子进行辐射之外,还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充分利用太空中强烈的超高能宇宙射线和其他太空物理条件进行种子诱变,使辐射育种有了新的发展。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将种子送上太空,植物种子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就会加速培育过程。同时,还能够培育出在常规育种条件下不易产生的变种。因此,经过太空辐射育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作物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别具特色的新型种植》)
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辐射育种的优越性的一项是()
A.使农作物变异率快速提高
B.加速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稳定
C.操作方法简便灵活
D.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断裂
2.联系上下文,下列对“两种作用的汇聚使辐射育种产生了奇异的特性”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各种特性由染色体的基因分子决定,射线照射改变了染色体的基因,从而改变了生物体的特性。
B.种子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变化以及遗传性核外变异的共同作用,能够使农作物通过产生的各种变异而生成许多不同质的新品种。
C.射线照射引起的与细胞质有关的遗传性核外变异,同样能改变生物体的特性。
D.蔬菜的产量大大提高,花卉的花瓣增多,花朵增大,花枝更加繁茂,花色更加多彩,这些都是辐射育种产生奇异特性的表现。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射育种是人类种植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种植技术将向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
B.辐射育种与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其产生的效果比单独进行辐射育种更为理想。
C.植物种子只有经过宇宙射线的辐射和微重力的影响,才能够培育出变种。
D.太空辐射育种不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寂寞的浯溪
①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②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吏,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然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子又觉得自己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③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之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④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关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⑤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之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言而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⑥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了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搀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时而张望,在空灵中排挤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原载《散文》2003年第5期,有删改。)
19.“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从全文看,浯溪的寂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1.阅读全文,概括元结政治和文化反叛的内容。
①政治反叛:                             
②文化反叛: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以叙述和描写元结在浯溪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悲惨的命运。
B.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C.“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突出了元结由“大我”到眼前的“小我”之间变化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深化。
D.“我站在那个地方,……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E.全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半归隐”文化产生的背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7.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说明现在美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是中国造成的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8.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B.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方面人民币要适当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要放松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这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 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7-10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安全更应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所致,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构成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情侣有互赠相思鸟的毛病,中国出口商便大量收购野鸟,导致自然界鸟少虫多,加重了生态失调;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7. 对“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 生态破坏不会因国界的阻隔而得到抑制,不会因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
C. 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是现代社会不安全因素中重要的因素。
D. 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不安全性的增加。
8. 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荒漠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世界上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后沦为生态难民。
B. 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C. 荒漠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 如果人类至今还不对赖以生存土地的荒漠引起重视,就会面临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威胁。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严重危机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 生态灾难造成人类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危及国家安全。
C. “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说明人类的身心病态(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与自然的岌岌可危之间的密切关系。
D. 生态侵略持久而广泛,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
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荒漠化已经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要得到彻底根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B. 要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预防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C. 荒漠带来的沙尘长驱直入,已经没有了省界和国界的限制,生态侵略必将使实施生态侵略的邻国比如日本自食恶果。
D. 那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必将造成生态之堤的全面崩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帕克等人首先发现的。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1964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费2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所谓太阳风,指的是。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公里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公里。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太阳风的风源来自"冕洞"。"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是一个个的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洞,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是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
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爆,给无线电短波通讯、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殒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1. 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B.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D.从太阳发出的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球磁场原本是条形式的。
B.磁层中有固定的区域,其形状是扁而不对称的。
C.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
D.地球磁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两个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阿瑟·克拉克公开提出了利用太阳风实现星际航行的大胆设想,美国航天航空局则耗费2亿美元来对太阳风展开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B.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因而会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
C.尽管太阳的引力很大,但速度极快的带电粒子流还是有一部分像狂风那样"吹"向行星际空间。
D. 强劲的太阳风强烈地扭曲磁场所产生的电子湍流能对人类生活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殒灭。
B.开展对太阳风的研究工作,对于无线电广播通讯、电视、航天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C.地球南北极一带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受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的激发,是多种形态的极光形成的重要原因。
D.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减轻太阳风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太阳风蕴藏的巨大潜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