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上的小旅馆
离婚才一个月,工作多年的公司又解雇了他,雄田万念俱灰,想到了远离尘嚣的富士山原始森林。每年,很多人就是在那儿自杀而找到了归宿。
这天,雄田来到当地小镇,雇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叫吉野,可能是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面无表情嘟咕道:“前几天,我还送了一个东京来的……”
两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雄田一下车,立刻感到一股阴森之气从林中袭来,他抬了下头,林子上方可见一处陡峭的悬崖,那里隐约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房子,一群白鸽带着哨音正朝白房子飞过去。
雄田问:“那是什么?小别墅吗?”
吉野仍无表情:“是家小旅馆。”
“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
“如果你觉得这事有趣,自己登上去看看。”
吉野开车走了后,悬崖上那隐现的白房子,仍像云雾般让雄田感到迷离,真的是小旅馆吗,那片风景中还潜藏着什么呢?雄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耐不住好奇,沿着幽林中的羊肠小路向陡峭的悬崖攀登上去。
正午时分,雄田才到达悬崖上的白房子,人也几乎累瘫了。果然是个小旅馆,屋旁两棵溢香的樱花树正在怒放。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还有位老妇人据说是她母亲,另外一个则是喊她“妈妈”的小女孩。
雄田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登记后,女老板把他带到厨房,原来凡是来小旅馆的游客,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弄。雄田尬尴地站着,不知道怎么弄。女老板笑着说:“雄田先生,你在家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对吗?”
于是,女老板给他做了一碗荞麦面条,雄田觉得好吃极了!他想到离异的妻子,一起生活了10年,她不知给他做过多少碗美味的面条,可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有时还冲妻子大发脾气……
稍休息了会儿,雄田走出小旅馆远望。悬崖本就无路可循,几条小径显然是靠人力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陡险的一侧还扯有铁索。小女孩正在赶偷食的鸟儿,原来,在岩石丛的凹处种有菜秧。雄田摇了摇头,因为凹处里只有一点点土壤。
“叔叔,您是担心长不出来吗?”小女孩冲他欢快地说,“妈妈说石头缝儿里能长出树和草,也能长出好吃的青菜。”她瞥了一眼在近处觅草的两只山羊,又得意地说,“我养的,明年这时候,母羊会生下许多小羊,我也能上学了。”
“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妈妈说了。要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雄田的心像被什么猛蜇了一下,想到上小学的儿子,尽管不在他身边了,但他答应过儿子每周六带他去动物园或去科技展览馆看机器人。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儿子一定很失望……
天慢慢黑了下来,雄田回到客房时,老妇正将一桶热水吃力地倒入浴盆,还替他准备了一套睡衣。见他进来了,老妇只是慈祥地笑了一下,蹒跚地走了出去。雄田的眼睛不禁湿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照顾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了!他也已经知道,小旅馆平时所用的全靠从悬崖石缝中一点一滴渗下来的水,有时,两天也接不了一桶。
雄田一觉醒来时,已是翌日中午了。他走出小旅馆,登上一块突兀的岩石远眺: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无比巍峨壮观,绿色的林海苍茫无际,飘逸的雾气中,隐露各种树花姹紫嫣红,景色美丽极了。雄田心潮澎湃,突然,他发泄般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
第三天早上,雄田已在下山的途中。他看到有两个失魂落魄的男子,显然不是一路的,正各自沿着不同路径,向悬崖上的小旅馆吃力攀登。
雄田知道下山以后没有载他返城的出租车了,司机们将那些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明知不可能再载到什么人返程就会立即返回了。
没想到,雄田刚走出森林,就见路旁停着载他来的那辆的士,像是专门等候他回去。吉野那张冷漠的脸上,也充满了微笑,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太郎先生,你好,我们又相逢了!”
说着,接过雄田手中的旅行包,“到过悬崖上小旅馆的人,很多都会重新走出这片阴森迷林的。”
雄田太郎呆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明白了,吉野先生,你与悬崖上小旅馆一定有什么关系,而且这几年来都是这样。”
“是的,您看到的那位老妇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嫂子,你看到的那个可爱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孤儿。我父亲、姐夫都是在这片森林自杀的,四年前,小女孩的父母也是在这儿结束了人生……”
吉野说到这里,看看陷入沉思的雄田,眼睛湿了,“人生就像攀悬崖,只要你登上去了,站在高处,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前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 》 2010年第11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第二自然段司机吉野的“面无表情”是因为他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的“嘟咕”表明他已经见怪不怪,心底冷漠。 |
B.“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小说的开头巧妙地通过对话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味,亦有扣题之妙。 |
C.小说中的“带着哨音的白鸽”“溢香的樱花树”“岩石丛凹处的菜秧”“觅草的小山羊”乃至“欢快的小女孩”都给人带来祥和的气息,带来一种生命的暖意和亮色。 |
D.“雄田发泄般地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表明了雄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他已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
E.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有二:一是照应标题,并做到结构上首尾圆合;二是揭示并升华文章的主旨,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和艰难,走向美好明天,并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有人建议把标题“悬崖上的小旅馆”改为“雄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马车夫彼得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①
冬日深夜。蓝幽幽的雪花。黑黝黝的百龄枞树,簇簇枝叶泛着白光。我乘坐马车朝华沙车站奔去。
路很狭窄,路面连年累月碾压得很不平坦,有如闪烁着抛光的钢块。
寒冷的空气凛冽而又亲切。
一匹灰色老母马,灰毛中夹着栗色斑点,从容不迫地跨着碎步,如同一只小狗在慢慢跑动。马车夫不时朝马挥动皮鞭,但并不抽打,那马也只是懒洋洋地甩尾巴作为回答。
此时我们已接近华沙车站。我问马车夫:“多少钱?”
他回答:“赏点茶就行啦。”
于是我又问:“也许吩咐人给你送去一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他现出我所熟悉的那种狡黠的忸怩神态:“要是您老开恩……要不要等您?”
我对仆人说:“给马车夫来份普斯科夫面包片!”
仆人不必再仔细问什么。无论是我,是他,还是马车夫,谁都对这种食品的配制了如指掌。将五戈比一条的法式白面包顺长切开,两面涂上奶油,放上两大块瑞士奶酪,中间塞入一片火腿。至于为什么称“普斯科夫”,我们谁都不知其故。
我不知道这个马车夫姓甚名谁。马车夫的脊背几乎彼此毫无差别。不过,也许我们最大的过错就在于我们常常并不注意审视那些马车夫、脚夫、马倌等人的长相,尽管他们躬身拱背为我们效劳。然而,那夜的交谈却记忆犹新,甚感亲切。
“今天你赚钱不少吧?”
“甭提啦,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克伦斯基票子②还值得点吗?俺要那玩意儿有啥用?糊墙,还是……唉,您还是听俺唠唠俺过去的日子吧。您听听吧!”
他放下缰绳,朝我转过身子,开始掰着他那青筋累累的黑手指头。
“俺早上八点钟出车。燕麦草料随车带,自家产的,不必现买。拿出十戈比银子儿。赶回家吃晌午饭要走五俄里的路,不上算。俺在维列金的小饭馆打尖儿。别的不管,先喝上那么一碗汤。里面干乎乎的不少鲜肉块。又拿出十戈比银子儿。再来上一碗,匙子插到汤里搅都搅不动。接着花五戈比买份粥,小麦的,有时兴许是荞麦的。不搀半点儿假的葵花籽油。面包愿吃多少就吃多少。黑的——不要钱。细粉面包——一戈比一大片。您在算吗?随后是茶点。五戈比一份。开水管够。时不时地还啜上那么两杯。总共加一块儿是多少啦?三十戈比。还得从里面拿出两戈比来给跑堂的小费。出门俺马上就会挣到两卢布五十戈比。俺说老爷,那时节,俺的钱多得没处搁。哪位沙皇也没有俺过得富足……”
他突然不再言语了。这种日常生活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
我忧心忡忡地说:“你的马瘦了。”
他绝望地挥动着马鞭:“那还有啥提的。根子都是一个……”
我的这个显得有些奥妙的马车夫,到此似乎也就无啥可再谈的了。若不是后来俄罗斯的光明心灵突然温柔而又严峻地朝我绽放出微笑的话。
那是1919年湿雨连绵的十月。我们的生活极其艰难。人们排着长队购买毛篙豆。这是在过节。平日只能买到豆粕。您何时可曾以带刺的野菜果腹?我和五岁的女儿都患了痢疾。这一日,突然有个老妇人光顾我家。她系着头巾,腋下夹着一只布袋子。我打开院门放她进来。
她问:“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住在这儿吗?”
“我就是。有什么事?”
“您认得我的丈夫吧?赶车的那个?”
“马车夫?啊,当然,我跟他很熟。(我在扯谎)”
“就是他叫俺来找您的。俺丈夫,赶车的彼得,眼看就要不行啦。他得了水肿病。脚肿得老高。临死前他想留下什么话,就想起了您。对我说,‘你去跟他说,俺们过去受过他的恩惠。眼下他的日子恐怕很不好过。把能吃的给他送点儿去吧。就说是赶车的彼得留给他作纪念的’。”
说罢,她解开了袋子。里面装的是一条烤得喷香的黑面包,大约五俄磅的面粉,六个鸡蛋和一块牛肩肉——“俺们昨儿晚上把家里养的小牛宰了。”
我们往这位好心肠的妇女衣袋里塞钱,可是不管怎样强迫,她执意不收。然而,她在那卷高加索产的绿色绸窗帘面前却没有坚持到底。女人毕竟是女人啊。
您想要从这个不连贯的故事里悟出什么寓意么?其寓意为:在俄罗斯做一个善人相当容易。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选自《俄罗斯文艺》,有删改)
【注】①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俄国作家。本篇小说创作于作者流亡国外期间。②克伦斯基票子:1917年俄国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发行二十卢布和四十卢布的纸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益加严重。老百姓称这种纸币为“克伦斯基票子”。
(1)小说中,有的对话简略却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我忧心忡忡地说:“你的马瘦了。”
(2)小说中写彼得的妻子为“我”送吃的东西的场景非常感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马车夫彼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破坏了小说的含蓄之美,应该删除。你的观点如何?请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最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发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之前,正在紧急之际,宝玉盼望有一个人去报信,以免皮肉之苦。这时恰好来了一个聋老婆子。宝玉急切地对她说:“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可因这老婆子耳聋,把“要紧”听成了“跳井”,便以为是说金钏儿跳井的事,立即回答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又说:“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金钏儿的死,在贾府里只算得一件小事,可是曹雪芹写来却颇具匠心。写金钏儿受辱在第三十回,写她悲愤跳井自杀在第三十二回末,此后又在好几处描写相关人物时多次提及这件事。这里,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个聋老婆子的出现和她说的这番话,就是着眼于生活内在的相互关联,映射出多方面的意义。当然,安排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首先是出于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即为下文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出场,写这场轩然大波的收束作铺垫;其次,是在人物描写上的多层映射。
这个聋老婆子,作为贾府中的一个老仆妇,同是奴隶,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是一样的,却对金钏儿被逼惨死表现得极其冷漠。这就自然映射到贾政身上,体现贾政的虚伪。贾政在刚听说金钏儿跳井自杀时,曾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聋老婆子那番话和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就暗示读者,在贾府这类事件必然是经常发生,这才使聋老婆子这样的仆人也不以为奇,以至于麻木不仁了。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是映射到薛宝钗和王夫人的身上。薛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惨死的消息,只冷冰冰地说了一句:“这也奇了。”赶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去了。接着就写两人一段对话。王夫人有意掩盖她污辱和逼死金钏儿的真相,推脱自己的罪过。而薛宝钗却这样安慰王夫人:“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这些冷冰冰的话,令读者感到透骨的心寒。
第三层,是所有这些又都一齐映射到贾宝玉的身上,使他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突出地显现了出来。贾宝玉被打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对金钏儿的惨死悲痛到“五内摧伤”,以致“茫然不知何往”。而在遭到一场几至丧命的毒打之后,还对林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金钏儿。艺术上经过这样几层映射,便突现出贾宝玉的心地、感情,是多么善良,多么纯朴!
映射艺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而眼光敏锐的作家,才能看到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作品中自觉地揭示这种联系。映射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触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运用得最好的作品,因此,阅读《红楼梦》就需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有删改)下列对于“映射”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映射”体现了作家对生活认识和把握的深度和广度,它能否成功运用,关键在于作家能否整体认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B.“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能使生活中本没有关联的人物、事件产生关联,进而从整体上显现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
C.在运用了“映射”艺术技巧的小说中,作者所写的一个人、一件事往往不是孤立的,如贾宝玉挨打这件事就和金钏儿跳井相关联。 |
D.“映射”体现了不同的人和事之间的联系,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地去体会、品味作品的意蕴。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贾府中,聋老婆子虽然身份地位同金钏儿一样,都是被压迫者,但对金钏儿被逼惨死却极其冷漠,认为贾宝玉对金钏儿之死如此关切是小题大做。 |
B.曹雪芹安排聋老婆子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上场,既是因为情节发展方面的需要,又是因为要通过她映射贾政、薛宝钗、王夫人和贾宝玉的性格。 |
C.从聋老婆子的语言和态度,读者可联想到金钏儿之死这类事在贾府一定经常发生,也可知贾政之言“我家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之假。 |
D.对金钏儿之死独异的感情和态度是贾宝玉遭受毒打的原因之一;遭毒打之后,贾宝玉还说情愿为金钏儿这些人而死。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善良和纯朴。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聋老婆子把贾宝玉说的“要紧”听成了“跳井”,这是匠心独运之处。作者由“要紧”而“跳井”,起到了映射作用。 |
B.读者阅读《红楼梦》要瞻前顾后,善于联想,在联想中发现和体会作家的艺术匠心,因为《红楼梦》是运用映射艺术最为杰出的作品。 |
C.曹雪芹对生活体验深切,眼光敏锐,看到了生活的内在联系并在《红楼梦》中自觉地揭示了这种联系,这使《红楼梦》具有独特魅力。 |
D.《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看似琐碎但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如写金钏儿“跳井”就映射出同一阶层人物麻木不仁,令人心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说“忍”
陈子展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乐舞,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 ”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以为狂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这也像是说忍耐与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 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太白》杂志,有删改)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
分析文章论证层次o
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山之子
李广田
自“斗母宫”以上,山道逐渐陡险,费了很大的力气攀到“中天门”,猛然抬头,才知道从此上去却仍有一半更陡险的盘路待登,登山人不能不仰面兴叹了。
下午两三点钟,香客们陆续下山,他们从山上带下平安与快乐,带来许多好看的百合花。我不明白那么多百合花是从哪里得来的,觉得很稀奇。
忽然从雾里传来一声尖锐的招呼,原来是我这几天在山上结识的两个小朋友。
“呀!独个儿在这里不害怕吗?”
“害怕?”我有些疑惑。
“怕毒蛇,更怕山鬼。”他们都哈哈大笑了。
“我告诉你,哑巴的爹爹和哥哥都是碰到了山鬼,摔死在山涧里。”他们的声音变得很低。
这话颇引起我的好奇,我向他们打听那个哑巴是什么人物。他们说那哑巴就住在上边“升仙坊”一旁的小庙里。这使我突然回忆起一个情景,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于是我急忙说道:“我一知道,我知道,我见过他,我见过他。”
一日清晨,我爬到“升仙坊”时,看到许多人停在那儿听一个哑巴讲话。一个高大结实的汉子, 山之子,正站在“升仙坊”前面峭壁的顶上,以洪朗的声音,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语言,说着一个别人所不能懂的故事,好不壮观啊!我当然也不懂他,可我却懂得了另一个故事:泰山的精灵在宣说泰山的伟大,正如石头不能说话,我却自以为懂得石头的灵心。只要一想起“升仙坊”那个地方,便是一幅绝好的图画了:向上去是“南天门”,“南天门”之上青天一碧,两旁壁立千仞,松柏森森,中间夹一线登天的玉梯;向下看,“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俯视一气,天下就在眼底了,而我们的山之子就笔立在这儿。
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我急忙止隹:“你且慢讲,我告诉你。”但是我将告诉他们什么呢?说那个哑巴在山上说一大篇话却没有人懂他,他好不寂寞吗?说风之晨雨之夕,“升仙坊”的小庙将是怎样 的飘摇吗?
然而我却不能不怀一个闷葫芦,到底哑巴说了些什么?
“告诉我,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不能不这样问了。
“反正是那一套啦,说他爹爹是因为到山涧采山花摔死的,他的哥哥也一样摔死了。”一个孩子答道。
山花?什么山花?两个孩子告诉我:百合花。
他们继续讲哑巴的故事。哑巴的爸爸是一个结实的山汉,他攀上峭壁,采摘百合,卖给香客。悬在山崖上掘一株百合须费很大工夫,且十分艰险,因此一株百合也卖得一个好价钱。凡进香人都乐意带百合花下山,于是哑巴的哥哥也做这件事。然而父子俩都遭了同样的命运;爸爸在浓雾天里坠入山涧,哥哥被山风吹下悬崖。从此别人再也不敢前去采百合,然而我们的山之子——这个勇敢的哑巴——却不得不拾起这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他趁香客最多时去采摘百合,来奉养他的老母和寡嫂。
雾渐渐收起,却又吹来了山风。我们都觉得有些冷意,便相互告辞。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决定下山,两个孩子前来送行。忽然他们招呼道:“哑巴,哑巴来了!”
不错,正是那个哑巴。他手上携一个大柳筐,筐里一把铲子,一把刀,一把剪子。我沉默着,哑巴却同别人打开了招呼。旅馆中人问他是否下过山,他就大声哑哑地回答着,并指点着山下,指点着他的筐子,又指点着“南天门”。我们明白他昨天曾下山去,今天早晨刚上来。我很想从这个人身上有所发现,但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在下山的路上,我的耳朵里还仿佛听见那个哑巴的咿咿呀呀。
(选自李广田《圈外》,有删改)作者回忆哑巴在“升仙坊”讲话时,为什么“内心有些喜悦,也有些怅惘”?
文中多处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佚用?
文章刻画哑巴形象时,多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从孩子和香客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山之子”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惑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这个警吿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代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造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而危险在于这种制度一经订立,我们即易于忘却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标,即我所说的知识上鉴别力的发展。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邻近古巴的海岛呢。(有删改)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