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上的小旅馆
离婚才一个月,工作多年的公司又解雇了他,雄田万念俱灰,想到了远离尘嚣的富士山原始森林。每年,很多人就是在那儿自杀而找到了归宿。
这天,雄田来到当地小镇,雇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叫吉野,可能是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面无表情嘟咕道:“前几天,我还送了一个东京来的……”
两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雄田一下车,立刻感到一股阴森之气从林中袭来,他抬了下头,林子上方可见一处陡峭的悬崖,那里隐约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房子,一群白鸽带着哨音正朝白房子飞过去。
雄田问:“那是什么?小别墅吗?”
吉野仍无表情:“是家小旅馆。”
“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
“如果你觉得这事有趣,自己登上去看看。”
吉野开车走了后,悬崖上那隐现的白房子,仍像云雾般让雄田感到迷离,真的是小旅馆吗,那片风景中还潜藏着什么呢?雄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耐不住好奇,沿着幽林中的羊肠小路向陡峭的悬崖攀登上去。
正午时分,雄田才到达悬崖上的白房子,人也几乎累瘫了。果然是个小旅馆,屋旁两棵溢香的樱花树正在怒放。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还有位老妇人据说是她母亲,另外一个则是喊她“妈妈”的小女孩。
雄田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登记后,女老板把他带到厨房,原来凡是来小旅馆的游客,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弄。雄田尬尴地站着,不知道怎么弄。女老板笑着说:“雄田先生,你在家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对吗?”
于是,女老板给他做了一碗荞麦面条,雄田觉得好吃极了!他想到离异的妻子,一起生活了10年,她不知给他做过多少碗美味的面条,可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有时还冲妻子大发脾气……
稍休息了会儿,雄田走出小旅馆远望。悬崖本就无路可循,几条小径显然是靠人力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陡险的一侧还扯有铁索。小女孩正在赶偷食的鸟儿,原来,在岩石丛的凹处种有菜秧。雄田摇了摇头,因为凹处里只有一点点土壤。
“叔叔,您是担心长不出来吗?”小女孩冲他欢快地说,“妈妈说石头缝儿里能长出树和草,也能长出好吃的青菜。”她瞥了一眼在近处觅草的两只山羊,又得意地说,“我养的,明年这时候,母羊会生下许多小羊,我也能上学了。”
“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妈妈说了。要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雄田的心像被什么猛蜇了一下,想到上小学的儿子,尽管不在他身边了,但他答应过儿子每周六带他去动物园或去科技展览馆看机器人。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儿子一定很失望……
天慢慢黑了下来,雄田回到客房时,老妇正将一桶热水吃力地倒入浴盆,还替他准备了一套睡衣。见他进来了,老妇只是慈祥地笑了一下,蹒跚地走了出去。雄田的眼睛不禁湿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照顾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了!他也已经知道,小旅馆平时所用的全靠从悬崖石缝中一点一滴渗下来的水,有时,两天也接不了一桶。
雄田一觉醒来时,已是翌日中午了。他走出小旅馆,登上一块突兀的岩石远眺: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无比巍峨壮观,绿色的林海苍茫无际,飘逸的雾气中,隐露各种树花姹紫嫣红,景色美丽极了。雄田心潮澎湃,突然,他发泄般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
第三天早上,雄田已在下山的途中。他看到有两个失魂落魄的男子,显然不是一路的,正各自沿着不同路径,向悬崖上的小旅馆吃力攀登。
雄田知道下山以后没有载他返城的出租车了,司机们将那些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明知不可能再载到什么人返程就会立即返回了。
没想到,雄田刚走出森林,就见路旁停着载他来的那辆的士,像是专门等候他回去。吉野那张冷漠的脸上,也充满了微笑,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太郎先生,你好,我们又相逢了!”
说着,接过雄田手中的旅行包,“到过悬崖上小旅馆的人,很多都会重新走出这片阴森迷林的。”
雄田太郎呆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明白了,吉野先生,你与悬崖上小旅馆一定有什么关系,而且这几年来都是这样。”
“是的,您看到的那位老妇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嫂子,你看到的那个可爱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孤儿。我父亲、姐夫都是在这片森林自杀的,四年前,小女孩的父母也是在这儿结束了人生……”
吉野说到这里,看看陷入沉思的雄田,眼睛湿了,“人生就像攀悬崖,只要你登上去了,站在高处,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前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 》 2010年第11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第二自然段司机吉野的“面无表情”是因为他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的“嘟咕”表明他已经见怪不怪,心底冷漠。 |
| B.“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小说的开头巧妙地通过对话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味,亦有扣题之妙。 |
| C.小说中的“带着哨音的白鸽”“溢香的樱花树”“岩石丛凹处的菜秧”“觅草的小山羊”乃至“欢快的小女孩”都给人带来祥和的气息,带来一种生命的暖意和亮色。 |
| D.“雄田发泄般地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表明了雄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他已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
E.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有二:一是照应标题,并做到结构上首尾圆合;二是揭示并升华文章的主旨,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和艰难,走向美好明天,并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有人建议把标题“悬崖上的小旅馆”改为“雄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第5版)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
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它也是“现在时”和“进行时”,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大批判”“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精神污染”,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历史:近处失明和远视症》,有删改)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
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
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2010年11月26日)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
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
▲
⑵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 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了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凌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谆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硅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怎样理解“赵仁硅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上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
答: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原因。
答:
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狂儒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生在南洋。他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曾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
辜鸿铭生于马来半岛的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带上当时只有十岁的辜鸿铭。到了英国,辜鸿铭很快掌握了多种西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的赏识。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14年的留学生活使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别人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一边帮助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
从在英文报纸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后来又翻译了《大学》等书。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发表了《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出版,在欧洲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替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选自“国学网”《狂儒辜鸿铭》,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西人对辜鸿铭的推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辜鸿铭的价值。 |
| B.辜鸿铭“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说明了他虽然留学多年但骨子里却轻视洋人。 |
| C.当时许多人仅仅把辜鸿铭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因为他们只注意到辜鸿铭外表的怪诞,而忽略了对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
| D.辜鸿铭学贯中西,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因此,他能更清楚、更深刻认识到当时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潮的片面性。 |
E.文章题为“狂儒辜鸿铭”。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其喜欢标新立异、以跟众人对立为快的叛逆个性使然。文章倒数第三段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中的 “不幸”指什么?并请简要概括“狂儒辜鸿铭”的“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辜鸿铭对北大的学子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这里“无形的辫子”指什么?闻听此言,北大学子为什么会从“哄堂大笑”变为“一片静默”?有人把梳着小辫的辜鸿铭比作挺着一杆长枪的堂·吉诃德,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