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5分)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平公曰:“善哉!”(刘向《世说新语》)
注释:(1)炳烛:把蜡烛点燃。(2)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3)阳:这里指阳光。(4)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暮()戏()闻()善()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 B.如日出之光 | C.默而识之 | D.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黄线的文言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1)画地,教以书(2)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3),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4)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5)。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摘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1)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2)书:书写。(3)及其稍长:等到他年龄大些了。(4)或:有时。(5)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③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绝编,迨(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
C.书不可不成诵。 |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3),辄以水沃面(4);食不给,啖(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注释:(1)孤: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④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