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
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2013年8月,菲律宾400名抗议者将一片农田里种植的“黄金大米”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让这些抗议者担心的是,黄金大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
②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他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例如,饱受虫害困扰的天然作物被转入能抗虫的基因,从而不用使用农药就能自然收获,用这种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③同拔起转基因禾苗的抗议者一样,部分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他们认为转基因作物中被转入的基因,在人体内没有相应受体,无法被吸收,可能会产生毒性;同时,由于转入的基因有逃逸现象(指转入的基因在临近物种身上出现),会导致“超级野草”普遍存在于转基因作物农田,迫使人们不停追加除草成本,甚至包括使用比以前更高毒性的农药!从这一点上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不见得比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更有优势。
④而有关专家认为,由黄金大米等转基因食品引发争议的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市场上购买的黄金大米,其食用成分中几乎不含转基因物质。黄金大米转入基因的目的是增加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禾苗的生存优势,所以那些转入的基因即使“逃逸”到野外也不会产生“超级野草”。
⑤为了判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提出“实质等同”原则,即通过对转基因食品中各主要营养物质、毒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存在差异,则对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分析,以确保不存在有害成分。
⑥然而,再严格的检验标准,也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担心。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说法,各界莫衷一是,但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会彻底揭开转基因食品的神秘面纱。
( 选自《科学生活》2013年第10期,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抗议者将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是因为担心黄金大米会给他们带来健康风险。 |
B.转基因只是利用某种技术将生物基因转入另一物种,并不能影响其物种性状。 |
C.相对于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而言,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
D.转基因逃逸现象是指转入特定物种的基因在其临近物种身上出现的现象。 |
E.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并无定论,相信最终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如何运用“实质等同”原则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请分条概述。(限60字以内)
联系下面这两则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2012年年度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7亿公顷,17年间增长了100倍。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有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其中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选自《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2013年9月7日,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动20多名网友参加品尝转基因玉米的活动。方舟子认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次活动引发网上热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立即转发微博:“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所懂的到底科学不科学。”(选自《搜狐健康网》2013年9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无关岁月
蒋勋
①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
③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④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⑤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⑥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⑦远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⑧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⑨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⑩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11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①俎豆②,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12我 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 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有删改)
【注】①神庥(xiū):神灵护佑。②俎豆:俎(zǔ)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
B.文章第③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
C.母亲在腊月间若不慎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样写意在说明母亲迷信。 |
D.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
E.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④~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 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 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 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小题。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
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勋绩
[西班牙]狄森塔
①骄阳似火,无情地烤灼着宽阔的马路——卡斯蒂利亚的一条官道。在这条道上,行人要想在路边找株小树来乘乘凉,或者找条小溪来解解渴,那是枉费气力。只是偶尔有一群小鹌鹑从割过的庄稼地里振翅飞起,扬起一团灰尘;大鹌鹑叫得很响,在空中一翻就不见了,而灰尘仿佛被阳光照穿了似的,像金雨一般落到路上。在八月闷热的傍晚,杳无人迹的马路和茫茫无际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
②一小队穷苦的行人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小队行人的成员是一个女人、三个孩子和一头毛驴。那个女人嘴巴似张非张,喘着大气,她衣衫褴褛,满身灰尘,光着脚,抱着一个吃奶的婴儿。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一双动人的乌黑的眼睛透露出往日的风韵;这双眼睛此刻正充满着爱,凝视着儿子那张黑黝黝的小脸。跟在那个女人后面有气无力地走着的,是一头皮包骨的老毛驴,两只耳朵耷拉着,尾巴没精打采地拖着,满身是污泥和杂草。搭在驴背上的两只筐里,在破布堆上,躺着两个孩子。他们彼此迥然不同!小的脸色红润,头往后仰着,睡得很香,在睡梦中不知笑什么;大的五岁光景,发着烧,在那不舒服的床上翻来翻去,常常痛苦得嘴唇歪斜,睁着大而红肿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她们是什么人呢?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要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走在这杳无人迹的、被无情的太阳晒得火烫的大道上呢?她们是什么人呢?是一家无依无靠的吉卜赛人,她们在欧洲到处流浪,沿途乞食。从哪儿来的?是从最近的一个村子里来的,这个不幸的女人不敢在那个村子里歇一下脚,甚至也不敢舀一罐水,因为农民们吓唬说,如果她不立即离开他们的村子,就要把她这个女乞丐、巫婆、吉卜赛女人痛打一顿。因此她没有讨到一块面包,没有弄到一滴水,就带着生病的孩子走了。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③那个生病的孩子,吃力地支起身子,把手伸向那个女人,轻轻地唤道:“妈妈……”那个吉卜赛女人浑身抖了一下,向孩子扑过去。“怎么,亲爱的?”她低声说道,把吃奶的婴儿放在睡着的哥哥身旁,用双手搂住病孩的脖子。“水!给我喝吧!我很想喝……这儿在火烧。” 孩子用小手指指自己难受地挺起的胸部。“水?”母亲惊恐地重复说了一遍,“我到哪儿去弄呢,孩子?”“喝,”孩子又要求道,“我想喝……”他那干裂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微微张开,而在凝视着母亲的目光中含着那么多的失望和忧愁,使得她脸色发白,失声大哭。她的儿子,她的亲骨肉,在向她祈求他生死攸关的援助,而她却无能为力。她白白地朝瓦罐看了又看:瓦罐里空空如也。她瞧了瞧天空,天空里一小片云彩也没有;又急切地望望像荒漠一般的大路、田野、草地、平原,一直到天边都看不到一条小溪,也看不到一口水井。正在遭灾受难的土地好像露出了它那干得变了样的嘴巴,对那个吉卜赛女人说道:“给你儿子喝的水?这儿给谁喝的水也没有。让大家都跟我一样渴死吧。”母亲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发狂似的反复说着:“一滴没有,我一滴也没有……我到那儿去给你弄到水呢,孩子?”可怜的母亲!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
④吉卜赛女人蓦然满怀希望地露出了笑容:在不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一所修路工的茅屋。窗子和门都关着,那个年轻的妇人奔到门前,疯狂地用拳头把门擂得砰砰直响,可是白敲,没有人答应。她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力气敲,也没有气力喊了,步履艰难地沿着墙走去,拐过屋角,出乎意外地看到地上满满的一钵子水,真是又惊又喜。她又看了一次,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她没有发觉有一只很大的牧羊狗正走近那个钵子。狗毛倒竖,龇牙咧嘴,眼睛里露出凶光。它一见女人,就发出呜呜的叫声。她抬头一看,猜到狗的意图,就扑上前去,与狗同时来到钵子跟前。在一刹那间,他们都愣住了,敌对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个女人已经把手伸过去,可是牧羊狗抢在她前头一跳,趴在钵子上面,恶狠狠地露出牙齿。她根本没有想到退缩:她准备把水争夺过来。“嘿,你也想!”她恨恨地嚷道。“瞧着吧,你得不到水的!”她朝着狗脸上打去。狗一下子站立起来,咬住她的肩膀,把她弄翻在地。她又怒又痛,禁不住叫了一声,可没有惊慌,也没有退缩;她抓住敌人的喉咙,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狠命地握紧了。狗牙齿咬得愈来愈深了,可吉卜赛女人使出浑身力气,紧紧地卡住它的喉咙。这场搏斗时间很短促,没有声音,却很可怕:两个敌人在地上翻滚,极力要战胜对方。可就在这时狗呜呜叫着松开了牙齿,身子软了,倒在吉卜赛女人身旁。吉卜赛女人放开了手指。她脸色苍白,气喘吁吁,从地上爬了起来。她身上的衣服一块块地挂了下来,裸露的胸部和肩膀上很深的伤口裂了开来。她并没有感到痛,踢开了敌人的尸体,拿起夺得的钵子,就向儿子奔去。她并没有理会肩膀上流下来的鲜血,把水凑近病孩子的嘴巴,又亲切又温柔地笑着说道:“喝吧,孩子,喝吧!亲爱的!”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这会儿她转过身来,打老远又伤心又气愤地望着那清晰地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灰色钟楼。
(2)在这种荒野里只有一个水源——那就是满含泪水的眼睛。举例说明,第四段具体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母亲形象;写母亲与恶狗争斗,目的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标题“母亲的勋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