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身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
B.“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
C.“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
B.“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和“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①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②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谓“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④如何阐释“孝”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⑤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有删改)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章第②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瓦斯科夫凯旋①
[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
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第一只鹅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小说开头几段着力刻画了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
②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怎样理解骑兵连排长苏罗夫科夫所说的“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
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我的第一只鹅”改为“我的赴职经历”,你认为那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自由精神,甚至还有可能正好当他自以为在追求和享受自由时,实际上却在不自觉地“逃避自由”。中国传统中两种对自由的理解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种是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解,这就是顺其自然,无欲、无为、无私、无我、无所求,破“我执”,复归于婴儿,表现为狂、狷、痞,胡来,无法无天,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发泄、痛快、为所欲为。把人归于自然,也就把人自身化为了虚无,人不再作为人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自然本能,而是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听凭自己的本能欲望的导向,在自然本身中寻求怡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感受。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实际上这里的“独”并不具个人的独立性的内涵,它只是相对于人为的社会束缚来说才是独立的,但在“天地”即自然中它却是自我消融的,“相往来”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和在他之外的天地,实际上只是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地精神”本身在自相往来。我把这种对自由的理解称之为“无意志的自由”,它近似于西方人所说的“任意”,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它的理论上的归宿是动物式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但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而且必然会被有组织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掉。显然,从这种“自由”中绝对出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材”,甚至“乱世之才”。
另一种是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精神”。儒家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力求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显出一种比道禅精神更具一贯性的坚守原则的意志。因而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靠它来收拾局面。然而,这里的“不逾矩” 的“矩”(以及“仁”)并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在个体出生之前已经被前定了的,它来自家族血缘的纽带和等级关系。因此,在这里意志归根结底并不是“立法者”,而只是“执法者”,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如果说道禅的“自由”只是“无意志的自由”的话,那么儒家的意志则是“无自由的意志”,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当儒家要求人们“破心中贼”,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便“为天地立心”、达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境界时,他们其实与道禅精神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这种“自由”同样产生不了“创新人才”,而只能产生出“奴才”。
(节选自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下列有关“无意识的自由”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欲无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
B.这种“无意识的自由”是把人归于自然,放弃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
C.这种“无意识的自由”与西方的“任意”完全相同,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 |
D.这种“无意识的自由”的归宿是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与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内在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消融。 |
B.儒家的主张比道禅精神更具有坚守原则的意志,因为它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依靠道禅来收拾局面。 |
C.“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无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并不一定具有自由精神。 |
D.道禅与儒家所崇尚的自由绝对产生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才”,甚至“乱世之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自由”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所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就卓著 一代师表
──记中科院院士黄秉维校友
郑度
早在30年代中期黄先生编撰《中国地理》(长篇)专著时,就对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国性的区划。50年代后期,他主持编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着眼于农林牧水等事业的发展,揭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一直为有关部门作为应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据,影响深远。此后,他不断补充修改,提出新的区划体系和方案。他主持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于1956年高瞻远瞩地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他按照这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准备条件,并亲自领导了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针对试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黄先生在5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研究,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条件和过程,寻求测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沙风洞、河流貌、径流、地理环境化学元素测定、沉积物分析、孢粉等实验研究,组织开展民勤、德州、石家庄的定位观测。此后,他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同类工作打下基础。这些实验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黄先生十分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地理研究工作。70年代他专门研究自然条件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他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部分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长期以来,黄先生密切关注华北平原的水利和农业建设,提出只有充分利用当地降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干旱问题,他认为西北、华北的节水问题不亚于节能,主张将部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80年代以来黄先生综合坡面水蚀、土壤保持和木本油粮等方面的成果,考虑传统农业与非传统农业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东部存在着采用生物措施显著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的可能性,而充分改良和利用坡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是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在1972年黄先生就曾建议将温室气体致暖问题列入地理所科研计划。他积极参与在我国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工作的设计,并专门撰文阐明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90年代以来,黄先生考虑了国内外全球环境变化、土地退化与改良、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上的需求,认为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陆地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研究程度最低,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和海洋的外延叠合为工作重点,并将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结合起来。他为此而积极筹措、组织实施。
他“读万书卷,行万里路”,自30年的南岭调查至90年代的三峡考察,他坚持从大自然获得真知,从腾格里沙漠到西双版纳,自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当金山口都留下他的足迹。
他历来关心和爱护青年,培养造就了数十名博士、硕士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地理学家,其中大多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的中坚和学科带头人。
黄秉维先生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自中山大学《校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先生编写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影响深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B.黄先生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于1 956年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 |
C.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多项实验研究,组织开展了多地的定位观测,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
D.黄先生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研究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
E.本文选取黄先生一生中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事迹,展现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校友的崇敬之情。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作者评价黄先生“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黄先生一直致力于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面必然有刻苦钻研的因素,但正确的方法和途经也是必不可少的,请结合全文谈谈黄先生是采取哪些研究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