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南海主权争端加剧,“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计10分)
材料一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之国博士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兴盛、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证明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 2009年《环球》杂志有文章称: (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是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为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2)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什么事件?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西方航海家的远航又指什么事件?其中,发现了新大陆的历史人物是谁?
(3)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09年《国际先驱导报》有文章指出:海权观影响海洋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 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4)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
(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
(3)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材料二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是谁?他牺牲于哪一场战争中?
材料三:图
(3)材料三深刻揭示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后的中国社会状况?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图片。
请结合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图中B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史实两例。
(3)从B段转为C段“升出一片光明……”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 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材料二: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为何)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要把我 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据材料一,”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出的主张。
(3)为实现民族复兴,孙中山在1924年,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材料二: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大国,陆地究竟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就此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于由岛链形成的关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军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材料一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哪一次战役?此次战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根据材 料二概括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照抄原文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