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晚年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③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他人文化的长处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②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A.②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这有利于
①引领思潮,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
②凝聚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③强基固本,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④弘扬主旋律,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四德工程”,涌现出济南“泉城义工”、青岛“微尘”、淄博“善小”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爱心公益品牌,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四德工程”的开展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中华文化
③有利于全面传承齐鲁传统文化,创造文化新辉煌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④ |
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其壁画和雕塑等文化遗产跨越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释家牟尼塑像,斜披印度袈裟;北朝时期的人物体态健硕,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 以后,开始具有中原汉人的风貌,元代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莫高窟人物形象的变化,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 B.历史的继承性 | C.相对的稳定性 | D.独特的包容性 |
我国疆域辽阔,既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又拥有粗犷豪放的北方草原文化;既有质朴淳厚的中原文化,又有浪漫神奇的西南文化。这说明
①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文化因社会制度的深刻影响而不同
④各地自然与社会情况不同,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