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 嘉 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县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D.“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B.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D.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B.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C.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D.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项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7.填空。
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不必带书。
8.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答:
9.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答: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因此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损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鹤梁平时隐没在水中,每年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的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138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疫苗是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刺激机体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样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和致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疫苗也不像DDT一类的杀虫剂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从而破坏环境和造成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为有效的但又最为温和的抗击疾病的免疫方法。
免疫分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要是指针对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质的抵抗力。二是获得性,也是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无论是自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
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过染病而获得的,当然是人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有力选择,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欧洲人把天花带到新大陆时,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为没有免疫力而死亡过半,但后来一部分人获得了免疫力,便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是没有使用疫苗和药物而自然获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评论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力最好。因为体内的免疫印记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因而对人的保护最为有效。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这是人工诱导的也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战果最为辉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肝炎、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免疫的。而这种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怀疑的把病毒赶尽杀绝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免疫力被视为低于染病后获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动免疫也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前者指婴儿通过血液和哺乳被动获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的免疫力。这种输入同种抗体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风险。
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孰优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做到与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功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和发达地区,如欧美,人类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产生过这样的讨论或争论。有人认为对人尤其是儿童注射流感疫苗,还不如让他们患病后获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人类是否可以放弃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来获取最强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尽管它逊色于自然免疫。(节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
6.SARS流行期间,有的医生注射病愈后病人的血清以抗御疾病,这种免疫方式是【  】
A.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B.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C.被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D.被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7.对天花疫苗的免疫原理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使天花病毒无法进攻人体。
B.即使天花病毒进入人体也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
C.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抵御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
D.对进入人体内的天花病毒赶尽杀绝。
8.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在天花流行过后获得抗御天花病毒的很深的免疫印记。
B.30年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至今还有对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些婴儿艾滋病的感染率并不高。
D.1968年被亚洲流感感染过的人在1969年香港流感爆发时抵御了流感。
9.对“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的理由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工免疫不会破坏环境,是目前人类所能利用的最有效、最温和的防病方法。
B.有些疾病不可能给人以自然获取免疫力的机会,因为在获取之前,大量的人便会丧失生命,如天花、鼠疫等。
C.人工免疫不会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造成传染病的卷土重来。
D.只有很少的人不愿意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咖啡和茶
人类以咖啡和茶作为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种植物中均含有咖啡碱,对人体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劳动效率和思维活力等多种作用。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3 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O 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l %—2 %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 年的《尔雅》 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 %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节选自李鹏翔《 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
5.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
B.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C.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D.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6.下列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和“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2%的咖啡碱,其价格十分昂贵。茶含有咖啡碱,还有茶单宁、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种保健饮料。
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饮料,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
C.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D.这两句话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绿色保健饮料”指代茶,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膊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B.人类喝茶的历史比喝咖啡的历史短得多,现在茶叶的年消费量约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饮茶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C.茶和咖啡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饮料,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饮茶,不要喝咖啡。
D.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B.我国的白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状况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红”有较大区别。
C.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D.咖啡和茶都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三十年)的时间。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6.下列对“技术跨越发展”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后进国家采用技术跨越发展策略,是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B.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之一。
C.后进国家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技术跨越发展的目的。
D.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可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形成优势产业。
7.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30%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B.亚洲实现工业化仅用了不到美国所花时间的三分之一。
C.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D.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
8.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B.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来缩小或消灭的。
C.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反超先进工业化国家。
D.技术跨越发展策略的实施,将会使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