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已“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养老基础设施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等严重不足。不同单位、行业、地区的养老差距较大,养老方式单一。养老这一系统工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挑战。
材料二 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1)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2)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该如何作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已经面临社会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2013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发展养老服务业。

截取某班级“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的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片段一:《民族美食》
学生主持介绍,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美食文化。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片段二:《民族精神》
就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有的同学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和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如果就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作发言,请列出你的发言提纲。
片段三:《民族能量》
学生主持介绍,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 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3)依据片段三,结合你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 “宏观正能量”?

材料一: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强调“把中国特色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材料二:在《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一书中,费孝通说:“我这些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很少,也不见得都正确,但是我确实是从实际生活当中得到的。” 并坚持对待文化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费孝通的观点对今天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材料一: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他满怀信心地表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你如何理解李总理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的说法。
材料二 《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还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的内涵。

材料一 中国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当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一个制造国、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进口国,中国通过和世界的合作交流,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同发达国家、主要同亚太发达经济体这样的合作比较多。我们要发挥当代的丝绸之路,中国的发展还要更加平衡、更加的全面,我们还要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西部的国家合作。中国赢、周边赢,东部赢、西部赢,中国要发挥核心的作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年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如今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已经变成了火车的汽笛,随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这条路也必将再次见证大国新的崛起。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丝绸之路》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黄河之旅》后的又一文化旅行力作。这本《丝绸之路》是作者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作者在书中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丝绸之路”画卷 ,随着行程的向前展开,丝路沿线风光壮美的沙漠、长河、戈壁、高山,牵人思绪的佛龛、长城、石窟、古道、城堡和无数动人的历史传说,该作者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丝绸之路》这本书创作的过程及意义。
材料三 展望未来,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目标不宜定得过高。经济合作的深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收益,更决定于政治关系,中国在整个中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较美俄而言,依然有较大差距。二是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三是要加强战略自觉和统筹规划。我们对中亚各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尚跟不上经济合作的步伐,我们的战略规划设计滞后于经济实践,我们对中亚的政治、经济、安全及文化政策还缺乏统筹,各部门、机构及公司开展的经济外交或经济活动还缺乏互相协调。而中亚各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相关制度尚欠完善,社会各类思潮涌动,政治改革压力巨大。
(3)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把握的三条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