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孟 子 曰 君 子 深 造 之 以 道 欲 其 自 得 之 也 自 得 之 则 居 之 安 居之 安 则 资①之 深 资 之 深 则 取 之 左 右 逢 其 原 故 君 子 往 其 自 得 之 也。
――《孟子》
注释:①资: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贬谪 | B.然其诗质而实绮质朴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触 |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悔改,改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
D.今将集而并录之爽籁发而清风生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译: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迁海康贬谪 | B.然其诗质而实绮质朴 |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触 |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悔改,改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
D.今将集而并录之爽籁发而清风生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缉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 |
B.然后申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
C.有兼人之才兼:超过 |
D.其蔽也贼贼:偷窃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 |
B.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
C.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 |
D.而况余人乎? |
凡学而不读书者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所 谓 古 今 常 理 者 逆 顺 之 相 形 盛 衰 之 相 寻 如 符 契 之 必 同 寒 暑 之 必 至 夷 狄 所 以 取 之 者 至 逆 也 然 其 所 居 者 亦 盛 矣 以 顺 居 盛 犹 有 衰 焉 以 逆 居 盛 固 无 衰 乎
(取材于辛弃疾《美芹十论·察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