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栀子花笑了
⑴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噪音在微风里滑过一个圈子之后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夕阳带着对大地的一丝留念披着一条红色的披风在天际中翩翩起舞。(A)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摇了摇身子,落叶在树枝与地面间飞舞着,用生命最后的余光照亮了秋日的寂静。不甘寂寞的栀子花也出来助兴,将整个校园弥漫上一层浓浓的香气。
⑵这一衣带水的校园通道上的这一头一男一女的景象跟整个气氛很巧妙地溶合在一起,而另一头缓缓走来的校长却像鸟儿一样点破了这和谐的安宁。走过来了,尽管栀子花依旧很香,可这中间还是夹着一些火药味儿。
⑶男孩坐在自行车上,侧着身跟女孩说话,女孩站在男孩的右手旁,手里拿着一个大的讲义夹和一封粉红色的信,校长站在女孩的对面。三个人站着像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总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三个小孩总比两个小孩来得容易吵架一样,这跟数学并没有矛盾。
⑷“这么晚还不回家啊。”校长首先打破了寂静,并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这两个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真的不像话了,还小小年纪,唉,想当年我们这个年纪男女连互看一眼都不敢……校长浮光掠影了他当时年轻的时候,顿时来了精神。“是的,校长,因为有点事儿。”女孩安静而从容地回答。身边的男孩羞涩地低下了头。
⑸风似乎有些大了,树叶开始沙沙作响着,栀子花的花香像是被稀释了一样,香味顿时减少了很多。
⑹“哪个年级的?”校长问。“高三,校长。”女孩回答道。都高三了还有这心思,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懂事。唉,校长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突然看到了女孩手上的信。
⑺“这封信是给他的?”校长指着男孩问着女孩。“是的,校长。”仍旧是女孩从容的回答。“信,嗯,让我看一下。”校长有点不自然说道。女孩刚伸出手,像是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于是手就停在半空中了。“校长,就我所知,即便是警察。不能随便看别人的东西。”女孩笑了笑说。“这……”校长突然有点尴尬了。
⑻好像真的要下雨了,夕阳承受不住黑暗的诱惑消失在天际了,栀子花也是没有精神了。将暮未暮的天空里,穿越云层的阳光几乎是一种奢侈,然而在黑暗到来之前它依然顽强的存在——这一切看了都使人感动……
⑼男孩的脸色似乎有些苍白,他拉了拉女孩的衣角说,“给校长看吧!”校长看了看男孩,眼神之中掠过一些的感激,但随即笑了,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了。女孩把信给了校长。
⑽配合得多好了啊。校长来不及多想,忙打开信:放心,好好治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学习不用怕落下,全班同学都会帮你的。大家都在等着你回来呢!这些笔记是同学们帮你做的,相信自己会好起来的,因为不只是你一个人,你还有大家呢!接下来,是同学一大串的祝语。校长的表情突然僵硬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⑾校长信看完了吗?我们到时间晚自习了。校长,其实这世上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一种更深更真更值得让人珍藏的感情,那就是友谊,您说是吗?校长。”女孩仍旧笑着说。
⑿是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自己竟忽视了这种真挚的感情,还差点扼杀掉了它。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童话!是啊!不是童话。校长突然笑了。
⒀这笑像一个屏风把风和将要下的雨都隔绝了。(B)天空仍像先前一样静谧、和谐,树叶被风温柔的拥抱得安静而羞涩了,空气中溢满了香气,栀子花笑得有点“花枝招展”了。
(选自《有一种美德中微笑:体验社会》有改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对“栀子花”的形态、香气进行了多次的描写,请从文中划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试分析其作用。
文中第⑼和⑿两段都写了校长的“笑”,你能说说校长这两次“笑”所表达的意思吗?
请你试着说说“栀子花笑了”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
异性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友谊是男女之间的纯真友情。你觉得应如何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友情?面对父母、师长的误会时,你会如何处理?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蒋小玲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林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的丝线若隐若现,看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林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蒋小玲的心。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旧围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蒋小玲想,如果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蒋小玲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120元,而蒋小玲只有30元,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蒋小玲还是摸了摸围巾,果然细致绵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巾,今年卖得最好。
蒋小玲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心头——她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蒋小玲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这天放学吃过饭后,趁着班里没人,蒋小玲鼓足勇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只饮料瓶,蒋小玲忙高兴地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蒋小玲一惊,回头见是胖男生张承虎。蒋小玲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蒋小玲,你在干什么。蒋小玲没有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蒋小玲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晚自习后,蒋小玲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圾啊,有病菌。蒋小玲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蒋小玲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蒋小玲发现,他们不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大方地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蒋小玲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蒋小玲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蒋晓林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她的步子轻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来,她春节前应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蒋小玲卖废品的收入积攒到了85元,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初二班一位女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妈妈为救她姐弟两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住在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蒋小玲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蒋小玲第一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蒋小玲想,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她一定会给妈妈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 蒋小玲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答: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蒋小玲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蒋小玲摇摇头,神秘地一笑。答: 。
⑵蒋小玲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
答: 。文章写蒋小玲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插入初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全文,谈谈蒋小玲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答: 。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 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文学作品中那些蕴含积极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文
学回答了“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
(2)任何文学作品都能让读者感悟人生要义,还能让读者不断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提出“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的观点后,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了这个观
点?请结合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我只有一束鲜花
“民兵”,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两个字。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连走路都轻轻的。父亲平时要被喊到离我们家五六华里的一个小村去做活,因为他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父亲如果早一年回来,我上学的事肯定会化为泡影。
上学前,妈妈和外祖母一遍遍叮嘱我:千万要听话啊——听各种人的话,无论是谁都不要招惹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这是我必须记住的,即在外面千万不能提到父亲。就这样,我心里装着一大堆禁忌,战战兢兢背上了书包。
可能因为我太沉默了吧,从第一天开始,学校里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我。我每时每刻都是拘谨的,尽管我总是想法遮掩它。我试着对同学和老师微笑,或者至少对他们说点什么才好——试了试,很难。
从学校出来,一个人踏上那条灌木丛中的小路时,我才重新变成了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同学和老师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就在那些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校园里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孤单。我敢肯定,这个人大概也像我一样,暗暗压着一个可怕的心事。这不仅是当时,以至于后来一生,我都会从人群中发现那些真正的孤单者。
她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来这所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她与所有老师都不一样,我觉得她那温柔的眼睛抚慰着每一个同学,特别是投向我的时候,目光中竟然没有歧视也没有怜悯,而仅仅是一份温煦、一种滚烫烫的东西。
当时离学校十几里外有一处小煤矿,每到了秋末全班就要去山上捡煤,以供冬天取暖用。因为雨水可以把泥中的煤块冲洗出来,所以越是下雨就越要爬到山上。大家都穿了雨衣,可是“黑子”几个故意不穿,故意溅上满身满脸的黑泥,像恶鬼一样吆吆喝喝。我好不容易才捡到的煤块,一转眼就被他们偷走了。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雨水像鞭子一样抽打我的脸。我吐出了流进口中的雨水,攥紧了拳头。“黑子”跳到一边,接着往前一拱,把我撞倒在斜坡上。坡很陡,我全力攀住一块石头。这时几个人一齐踢旁边盛煤的篮子、踢我的手。我和辛辛苦苦捡到的煤块一起,顺着陡坡一直滚落下去。
我的头上、手上、全身上下都被尖尖的石棱割破撞伤,雨衣撕得稀烂。我满脸满身除了黑泥就是渗出的血,雨水又把血水涂开来……有几个同学吓坏了,他们一嚷,班主任老师也跑过来,他只听“黑子”几个说话,然后转脸向我怒吼。我什么也听不清,只任雨水抽打我的脸。
正在我发木的时候,有一只手扶住了我:音乐老师!她无声无响地把我揽到一边,蹲下,用手绢擦去我身上脸上的血迹,牵着我走开……
她领我直接去了场部医务室。我的伤口被药水洗过,又包扎起来。场医与她说了什么,我都没有听清。离收工还有一段时间,她领我去了宿舍。
我今生第一次来老师的住处:天啊,原来是如此整洁的一间小屋,我大概再也看不到比这更干净的地方了。一张小床、一个书架,还有一张不大的办公桌——我特别注意到桌旁有一架风琴;床上的被子叠得整齐极了,上面用白色的布罩罩住。屋里有阵阵香味儿:水瓶中插了一大束金黄色的花……
她要把我衣服上的泥浆洗掉、烘干,我只得在这儿耐心地等下去。天黑了,她打来饭让我一起吃。这是我一生中所能记起的最好的一餐饭。我的目光长时间落在了那一大束花上……我想起我们家东篱下也有一丛金黄色的菊花。
第二天上学,我折下最大最好的几枝,小心地藏在书包里。我比平时更早地来到了学校……她看到那一大束菊花,眼睛里立刻欢快地跳动了一下。
后来的日子我就像有了一个新的功课:把带着露珠的鲜花折下来,我用硬纸壳护住它们,这样装到书包里就不会弄坏。如果上课前没有找到老师,就得小心地藏好。我看到她急匆匆往办公室走去了——她如果在课间休息时回宿舍就好了,那时我就会把花儿交给她。我倚在门框上,咬着嘴唇等待。第一节课下了,她没有返回,我只好等第二节课。课间操时她终于回到了宿舍,可我又要被喊去做操。我知道,我的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大蓬颤颤的、香气四溢的鲜花—— 比起我无尽的感激,这只是一份微薄的礼物。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一大束鲜花。第1段中说:“‘民兵’,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两个字。”“害怕”表现在哪几方面?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她无声无响地把我揽到一边,蹲下,用手绢擦去我身上脸上的血迹,牵着我走开……
②她看到那一大束菊花,眼睛里立刻欢快地跳动了一下。文章多处写到“鲜花”,其作用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我一无所有,我只有一大束鲜花。”这句话?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①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②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寻找自己的潜能杨 眉
①她是焦虑症患者,见人从来不敢抬头,总担心自己会出洋相。经过心理辅导,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居然大方地为同事讲解了一个小时!
②他是家中几代单传的独子,被溺爱成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后来却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有很强的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③他们都把自身的某个潜能变成了显能。什么是潜能?从表现形式上看,人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显能,即已经显现出来的能力;二是潜能,即尚未表现出来且自己尚未意识到的能力。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⑤但是,人们常常忽视自己的许多潜能,如成长的潜能、学习的潜能、向善的潜能、自我调节的潜能以及自愈的潜能等等。其实,那些努力想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将何处去?”这类困扰的人,表现出的正是成长的潜能;那些为摆脱成瘾行为而苦苦挣扎的人,正表现着向善的潜能;那些为心理问题所困扰而不断调节自己的人,表现出的是自我调节潜能;那些从创伤事件的巨大阴影中走出而又重新恢复微笑的人,表现出的是巨大的自愈潜能……
⑥潜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你忽视它,它就会忽视你。被潜能忽视的你,久而久之,就会真的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也会真的一无是处。
⑦ 很多人不仅忽视自己的潜能,而且常常在自己的弱项上下工夫。明明有很好的做文字工作的潜能,却今天考会计证,明天考律师资格,后天又去考……不断挑战自己的精神很可贵,但这些扬短避长的行为只能不断给自己增加挫败感。就像本来是粒苹果种子,它却硬要长成个梨子,结果不仅没做成梨子,还耽误了发育成好苹果苗的机会。中国很多学生上到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合适做什么,有时就会感觉自己无能。
⑧怎样发现和挖掘潜能?你可以到专业的生涯规划机构去做咨询,也可以自己去读有关书籍,还可以征求亲友和老师的意见。当然,你也可以跟着兴趣走,往往你的兴趣所在就是你的潜能所在。
⑧发现潜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本子上列出平时不感兴趣的事,越多越好,然后分析,看它们中哪些属于原则问题,哪些不属于原则问题?在那些非原则问题上的坚持是否限制了你的视野?是否影响了你对自己潜能的发现和挖掘?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禁忌越多,限制越多,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就越少。
⑨这个练习会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并学习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世界并发现自己。我们不是要去喜欢所有的事,而是要锻炼我们对事物持开放的态度,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自我潜能,把握命运,才能最终完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实现生命价值。(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从全文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④段和第⑥段都谈到人有潜能,这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第⑦段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文中谈到的“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一点深有感触,他们联想到了课文或课外阅读的名著中的很多相关事例,纷纷在班级“语文论坛”上发帖。请你浏览下面列出的部分帖子,在后面跟帖指出前面哪则帖子举例不当并解释理由,再为他换一个例子
五楼:《孙权劝学》中,在孙权的苦心劝勉下,吕蒙潜心学习,最终才学猛进,连鲁肃都刮目相看呢。
六楼:《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本来是个人力车夫,最后成为一个靠替人哭丧谋生的人,说明人的潜能真是无限的啊。
七楼:《热爱生命》里的那个主人公,又冷,又饿,又有伤病,还得提防着狼,可他不但没屈服,反而因此激发出求生的潜能,顽强地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