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
B.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 |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D.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A.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 | B.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 |
C.木糖的浓度太低 | D.以上三项都正确 |
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个圆柱体块甲和乙,甲在蒸馏水中放一小时,乙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浓度的盐溶液中放一小时,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甲合适,乙也合适 | B.甲不合适,乙也不合适 |
C.甲不合适,但乙刚好合适 | D.甲合适,但乙不合适 |
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 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 D.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
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K+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 B.协助扩散 | C.主动运输 | D.胞吞作用 |
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探究细胞核的功能: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形成对照 |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