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张老师在物理课上让同学们做了两个实验:

①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②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通过对上面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
(1)同学们初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有些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尽管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但是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于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为了 纠正这部分同学的错误认识,你能将实验进行改进使看到的现象更明显吗?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小明与同学一起做了如下实验:如右图所示,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_____ (填“大”或“小”)。由此可以推理:真空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搜集证据;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明同学为了比较家中某品牌的牛奶和豆浆吸热本领的大小,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牛奶和豆浆,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g
温度升高10°C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C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C所需要的时间/s
牛奶
350
260
520
650
豆浆
350
220
330
550


(1)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牛奶和豆浆,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牛奶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豆浆吸收的热量。
(2)图24乙中的图线是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的牛奶和豆浆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图线_______代表豆浆。

右图是某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为了便于

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点燃蜡烛后,某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A蜡烛两个
不重合的像,这是由于光
造成的;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选填“平面镜”、“较薄的平板玻璃”或“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A、O、B位置时,在光屏上C处会
得到一个清晰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
烛焰的(选填“实”或“虚”)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在光屏上(选填“C”、“D”或“E”)处
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如果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B位置,则光屏放置在A位置(选填“能”或
“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如图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其中一步是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

高度,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若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
蜡烛放在abcde各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
(1)蜡烛放在点时,屏上出现
的像最大;
(2)蜡烛放在点时,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蜡烛放在点时,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透镜最远;
(4)蜡烛放在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透过透镜却
可以观察到(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