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的地方(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 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5)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的关系。
(6)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7)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受到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小薇同学探究凸透镜和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1)先将光具座上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
(2)移动蜡烛,光屏上呈现了烛焰的清晰像,如图所示,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她想用大小合适的玻璃板替换凸透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现有厚、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较 的玻璃板;
(4)再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方便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 关系。
在探究“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电源电压恒为 .已有的5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 、 、 、 。
(1)根据图(甲 所示电路,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 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交叉)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最 (选填“左”或“右” 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指针无偏转,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原因可能是电阻 (选填“短路”或“断路” 。
(3)在实验中,先接入 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至某一位置时,观察到电流表、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图(甲 、(乙 所示,则电流表示数为 ,电压表示数为 ,接下来用 代替 的电阻做实验时,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从上一位置向 (选填“左”或“右” 滑动。
(4)为了完成实验探究,依次将剩下的3个定值电阻分别接入图(乙 的电路中,替换前一次接入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至合适位置,再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每次接入的定值电阻 的倒数 ,以电阻的倒数 为横坐标,电流 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点并作出 图线,如图(丙 所示。由 图线可初步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的倒数成 比;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比。
(5)上述实验中所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为 。
小丽同学在“测量鸡蛋的密度”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在天平托盘中分别放入不吸水的纸,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后的情形如图(甲 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 调,直至天平平衡。接着将鸡蛋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直到天平重新恢复平衡,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 所示,则被测鸡蛋的质量为 。
(2)因可供选择的量筒口径较小,鸡蛋无法放入,小丽自制了一个溢水杯,采用如图(丙 所示的方法测量鸡蛋的体积,其具体做法是:先在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把量筒放在溢水口下方,将鸡蛋慢慢放入水杯中,鸡蛋最终沉入水底,量筒收集完从溢水杯溢出的水后,示数如图(丙 所示。他所使用量筒的分度值为 ,在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视线应与液面 (选填”相平”或“不相平” ,鸡蛋的体积为 。
(3)被测鸡蛋的密度为 。
(4)若小丽用上述方法先测出鸡蛋的体积 ,再取出溢水杯中的鸡蛋,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它的质量为 ,然后利用 计算出鸡蛋的密度。用种方法测得鸡蛋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
如图所示,是小顺同学利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透明玻璃板、木板、白纸和铅笔等器材“探究平面成像特点”的装置。
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选填“明亮”或“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
②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
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 像。
小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①小华加热水的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甲 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
②小华把水温加热到 开始计时,每过 观察并记录一次水温,观察到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他画出的温度 时间图象如图(乙 所示。由此可得出,水在沸过程中要继续吸热,但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