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
| 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 C.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
| D.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
|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 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 B. 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
| C.实行计划经济 |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
新政期间,罗斯福进行了四次有名的“炉边谈话”,其中第三次他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罗斯福整顿全国金融②复兴全国工业
③他鼓励企业主使用“蓝鹰”标记④鼓励士兵搞夜战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的直接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B.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
| C.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