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是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
产生的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或评价 |
《共同纲领》 |
① |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形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1954年宪法 |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
②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82年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
③ |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位日本将领自我辩护说:“我们就像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只有三扇门供我们逃出去,也就是说移居外地、打入世界市场和领土扩张。第一扇门,移居外地,已经被其它反对日本移民的国家堵死了。第二扇门,打入世界市场,又已被关税壁垒关上了。三扇门关上了两扇,日本该怎么办?很自然,日本只有从剩下的一扇门夺门而出了。”该将领辩护的扩张行动最可能是()
A.九一八事件 | B.卢沟桥事变 | C.华北事变 | D.甲午战争 |
民国1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4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共产党的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赤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
A.秋收起义 | B.农民运动 | C.工人起义 | D.农村根据地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
C.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拟定该条文的核心目的是()
A.确保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B.维护列强在该地区商贸利益 |
C.镇压该地区人民的反抗 | D.控制政治中枢实施间接统治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②天朝上国思想犹存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④同教同心幻想联翩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